当前位置: 首页>>综合新闻>>科学研究>>科技信息>>正文

我校承担的“十五”攻关项目 “优质高产抗病滇型杂交稻新组合选育开发及配套技术研究”顺利通过结题验收

来源: 本站原创    时间:2008年01月20日    浏览量:

    本站消息 2006年4月6日,云南省科技厅邀请有关专家在农学院会议室对我校承担的“十五攻关”项目“优质高产抗病滇型杂交稻新组合选育开发及配套技术研究”进行了验收。科技厅农社处助理调研员武卫、项目官员孙进、学校副校长毛昆明、校长助理葛长荣、农学院院长郭华春、科技处处长谢世清、副处长秦太峰、项目管理科科长郝一沁老师及项目组主要负责人参加了验收会。会议首先听取了项目主持人谭学林教授所作的项目实施情况汇报和项目主要参加人黄大军老师的项目执行情况、取得的阶段性成果、经费使用情况、人员上岗情况等详细汇报。专家组在听取汇报后,查阅了相关资料,经过认真讨论形成如下验收意见:
     1.课题组根据滇型杂交粳稻的特点,利用云南稻种资源和生态资源优势,围绕合同要求,结合云南农业的需求,认真组织课题实施,先后选育出高原优质高产抗病滇型杂交粳稻组合“滇杂31”、“滇杂32”,并通过云南省农作物品种委员会审定;同时选育出“滇杂35”、“滇杂36” 、“滇杂39”、“滇杂40”、 “滇杂41”、“滇杂42”6个后备组合。
     2.育成滇型温敏两用不育系“滇农S-1”,并通过专家组鉴评。
     3.针对滇型不育系育性的特点,研究出“选、鉴、繁”的“三步法”提纯技术体系(已申请技术专利),及《滇型杂交粳稻繁殖制种技术规程》,使滇型杂交粳稻繁殖制种技术向规范化迈进了一大步。通过规程的实施,不育系原种纯度达到99.90%以上,不育系良种纯度达到99.0%以上,杂交种子纯度达到98.0%以上;“滇杂31”不育系繁殖平均单产190千克左右,最高单产343千克;制种平均单产200千克左右。
     4.建立了分子辅助选择的初步技术体系,为育性恢复性、直链淀粉含量、香味性状的分子育种提供了技术支撑;另外,初步筛选出铁、锌含量高的滇型杂交粳稻亲本和新细胞质源粳稻不育系,为深化研究奠定了良好基础。
     5.通过该项目的实施,五年来在省内外累计示范推广滇型杂交粳稻53.11万亩,在国内外科技核心刊物包括在“Plant Breeding”,《科学通报》、《中国农业科学》等期刊上发表研究论文数十篇。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最后,专家一致认为,该项目在实施过程中,课题组成员投入时间充足,团队力量强大,经费开支合理,提供验收材料齐全,完成了合同规定的考核指标,同意通过验收。 (科技处供槁)
图片

作者:未知

图片:

编辑:

上一条:张乃明教授主持的“设施条件下关键栽培技术研究” 项目通过验收
下一条:“石榴、枣、枇杷产业提升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项目召开开题报告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