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综合新闻>>科学研究>>项目管理>>正文

陶光喜副教授主持完成的科技成果通过鉴定

来源: 本站原创    时间:2012年05月03日    浏览量:

 

    本站消息  2012年4月28日,由云南省科技奖励办公室组织并主持,邀请同行专家组成成果鉴定委员会,对稻作所陶光喜副教授主持完成的昆明市科技计划项目“优质高产抗病杂交粳稻新品种选育及示范推广”形成的“香软型杂交粳稻滇优34、滇优35新品种选育及示范推广”进行成果鉴定。
    与会专家组听取了课题组的汇报,审阅相关资料,经质询和认真讨论后,一致认为,项目利用云南优异的稻种资源,在国内首次培育出具有香味、高异交率、长粒型优质粳稻不育系"DHC-10A"。该不育纯度和不育株率高、柱头外露率达72.5%,制种产量高、品质优,已通过省级鉴定,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为国内杂交粳稻不育系选育重大突破。选育出香软型杂交粳稻新品种滇优34、滇优35,已通过云南省品种审定。其中“滇优35”参加2008-2009两年全省区试平均亩产675.1千克,大理区试点亩产883.5-992千克;稻米品质经国家有资质机构检测,其主要指标达到国家优质米2级标准;该品种适应性较广,除适宜云南粳稻区种植外,在湖南、辽宁试种均表现较好。在杂交粳稻育种上取得较大突破。杂交粳稻新品种滇优34制种在海拔1500米宜良县获得成功,平均亩产250公斤以上,突破了以往杂交稻只能在海拔1400米以下稻区进行制种的限制,拓展了杂交粳稻制种地域,实现杂交粳稻制种技术创新。“2009~2011”三年,在云南省及湖南示范推广累计面积20.66万亩,新增稻谷总产量2120.53万千克, 新增总产值8744.31万元,新增纯收入7966.08万元,节约支出757.18万元。
    专家组认为,该项研究成果在杂交粳稻选育及制种技术方面具有较大创新和突破,经济社会效益显著,不育系选育及制种技术居于国内粳稻选育领先水平。鉴定委员会一致同意通过成果鉴定。

图片

作者:郝一沁

图片:

编辑:

上一条:王建雄副教授主持的科技成果通过鉴定
下一条:康志钰博士主持完成的科技成果通过鉴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