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综合新闻>>科学研究>>成果展示>>正文

谭学林教授主持的科技计划项目“滇型杂交粳稻育繁技术研究及滇杂31滇杂32示范推广”通过成果鉴定

来源: 本站原创    时间:2009年05月19日    浏览量:

 

 

    本站消息 (科技处报道)5月15日,我校谭学林教授主持的云南省科技计划项目“滇型杂交粳稻育繁技术研究及滇杂31滇杂32示范推广”通过成果鉴定。鉴定会省科学技术奖励办公室副主任杨爱民主持。学校校长助理葛长荣教授到会并发言,科技处处长谢世清教授、副处长彭尔瑞副教授、项目组谭学林教授等10余人参加了鉴定收会。
    会上,谭学林教授代表项目组就主要技术性能指标取得情况、成果推广应用前景与措施、知识产权的获得、文章引用情况等做了汇报。多年来,项目组针对困扰我国杂交粳稻发展的主要技术问题,开展了种质和技术创新、杂交粳稻新品种选育及相关研究,在杂交粳稻研究上有重大进展。研究建立的无误差恢复基因鉴定分子标记技术,筛选鉴定出12个新的雄性不育细胞质源,并用新质源转育成20个粳稻不育系,丰富了粳稻不育系的细胞质源。建立了在不同海拔间穿梭选育保持系、不育系、恢复系的育种技术路线。选育出育性稳定的滇1型不育系。育成适应性广的杂交组合。已有6个杂交粳稻组合通过云南省品种审定,其中1个通过贵州省审定。育成了具有优质、高产、抗病、耐寒为一体的优良杂交粳稻品种:滇杂31和滇杂32。滇杂31、滇杂32是云南目前仅有的两个优质米杂交粳稻品种,而且产量超过农业部超级稻的产量指标。2002-2008年推广滇杂31、滇杂32共计207.11万亩,与种植常规稻品种相比,新增稻谷12426.6万千克,新增总产值3.97亿元,新增总纯收益3.57亿元。其中:2006-2008年两个品种年推广面积达50万亩以上,占我省杂交粳稻面积的50%以上,累计推广面积154万亩,平均亩增60千克,累计新增稻谷总产量9240万千克,新增总产值2.96亿元,新增总纯收益2.65亿元。取得了明显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专家组听取了项目组的研究工作报告,审阅了相关资料,通过质疑、讨论,一致同意通过成果鉴定。

图片

作者:毕保良

图片:

编辑:

上一条:龚爱民教授主持的“振动沉模防渗板墙技术在土坝综合防渗结构体系中的设计研究及应用”成果通过鉴定
下一条:陈海如教授主持的科技计划项目“石榴主要病虫害研究与防治”通过成果鉴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