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综合新闻>>科学研究>>成果展示>>正文

“云南农业大学农业科技这十年”之动物科学技术学院科技成果与典型人物

来源: 科技处    时间:2022年07月25日    浏览量:

农业科技成果-宣和猪新品种选育

宣和猪是针对优质猪肉市场和宣威火腿产业发展需求,以云南农业大学为技术依托,经宣威市畜牧局等单位联合攻关,在深度发掘乌金猪优质特性的基础上,历时10余年培育的我国第一个针对火腿产业的国家级猪新品种,于2018年1月获国家新品种证书。

新品种证书


宣和猪鲜肉及火腿品质优良(IMF含量3.5%左右)、产仔多(11头左右)、生产快(日增重750 g以上)、瘦肉率适中(60%左右),优质高效抗逆特性突出,能较好地适应多样化的饲养管理条件、契合猪肉市场多元化、优质化和优质宣威火腿生产需求。 

宣和猪公猪


宣和猪母猪


以宣威市域为主,已基本建立了包括核心群、扩繁群、商品群的较为完整的宣和猪繁育体系;母猪存栏2.85余万头,已形成年产50万头以上优质商品猪的生产能力,经济社会效益显著,市场前景广阔,有效助推了区域生猪产业高质量发展。 

  宣和猪后备猪群



党建引领、科教兴农典型人物——邓卫东

以“党建引领”为轴心,以“科教兴农”为己任,自十八大以来,动物科学技术学院邓卫东教授围绕高原特色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在种质资源创新与利用、饲料加工调制、健康养殖领域形成了一系列原创性成果。共主持国际(1项)、国家级(7项)及省部级(6项)科研项目14项,其中主持云南省重大科技专项1项(云南地方特色畜禽资源高效精准定向选育技术体系构建与示范,财政经费800万元)、云南省兰坪县畜牧产业科技特派团1项(财政经费200万元)。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20余篇,获省部级奖3项。2008年入选云南省中青年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才),2011年被聘为云南农业大学畜牧学科首批博士生导师,2020年被聘为二级教授。

邓卫东教授主导发掘了兰坪乌骨绵羊,作为新的畜禽遗传资源并通过国家认定,改写了乌骨动物只有乌骨鸡的历史,是“世界唯一、中国独有、云南特有”的珍稀资源,受到习近平总书记关注。系统阐明了兰坪乌骨绵羊乌质性状形成的理化机理,是全球第一个具有乌质性状的哺乳类动物,并于2006年在《Animal Gentics》杂志上发文向国际同行进行介绍;运用基因芯片、转录组测序、全基因组重测序等技术确定了兰坪乌骨绵羊的系统起源和分类地位,发掘了乌质性状相关功能基因及其分子标记。极大地丰富了世界绵羊遗传资源的多样性和独特性,为新品种培育和全基因组选择育种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实践基础。被CCTV采访7次并播放8次,入选2016年科技部《凝聚创新精神汇聚创业英才——科技特派员创业扶贫典型事例汇编》。

邓卫东教授参与培育“云岭牛”新品种,建立了反刍动物粗饲料和精饲料加工调制技术及瘤胃发酵调控技术。首次构建了我省牛羊矿物质营养地理信息系统,并通过动物养殖试验进行了系统验证,研制了浓缩料,显著降低了日粮矿物质添加量,提升了肉牛肉羊生产性能和日粮转化效率。经推广应用,年增产值2亿元,具有较好的经济生态效益,乡村振兴成效明显。

经过多年的创新研究,探索出了一类基础研究和产业发展并重、资源保护与乡村振兴并举、边疆稳定与民族团结并收的科研新业态。“将科研创新的成果推广到乡村振兴的大地上”,这是邓卫东教授始终践行的初心使命。



科技创新典型人物——毛华明

毛华明,1963年11月生,云南永胜人;博士、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云南省中青年学术和技术带头人,云南省现代农业奶牛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云南省反刍动物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云南省现代奶业创新团队带头人,云南省奶业协会会长、秘书长,中国农工民主党云南省委第三、四届副主委、中国农工民主党第十四届中央委员会委员、云南省第十、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

主要承担和参与了云南省动物营养与饲料重点实验室、畜牧业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等平台的申报和建设工作,组建了云南省反刍动物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010年获云南省首届“教育功勋奖”,云南省有突出贡献优秀专业技术人才称号。长期从事反刍动物生产、资源保护利用、饲料加工处理技术及工艺领域的基础研究、技术研发和科技推广工作,获云南省自然科学一等奖2项(2008年,排名第1;2017,排名第4)、云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014年,排名第2)、云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2008年和2009年,均排名第1)和云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2007年,排名第6);获2009年中国发明协会金奖(排名第1),出版专著6部,授权发明专利10项;发表论文100余篇,其中以第1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21篇。

1.主持完成国家863重点项目“我国地方畜禽优良特性的分子遗传评估及综合利用技术”,完成了猪、牛、羊和鸡等多个品种的畜禽种质资源的分子评价研究,形成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分子育种技术体系,发掘了有重大应用前景的重要畜禽特色育种新种质材料,部分揭示了动物优良肉质、高原适应等分子机制。以通讯作者在国际基因组权威杂志《Genome Research》上发表了学术论文“Whole genome sequencing of six dog breeds from continuous altitudes reveals adaption to high-altitude hypoxia”,该期刊2013年影响因子达14.397;相关研究成果“藏鸡、藏獒和藏猪低氧适应的生理与遗传机制”获2017年度云南省自然科学一等奖(排名第4)。

2.先后主持完成云南省“十五”、“十一五”科技攻关项目“云南省肉牛生产与饲养配套饲养技术”、“优质牛奶配套生产技术研究”;云南省科技攻关重大专项“云南省肉羊肉牛产业化关键技术研究与集成示范”;省校科技合作项目“反刍动物添加剂及新型饲料产品开发”;省发改委科技攻关计划项目“云南省家畜饲料高效利技术及饲料资源优化利用研究”和“反刍动物精饲料加工处理技术及工艺的研究”等研究。建立和完善了反刍动物精、粗饲料加工技术体系,研究开发的系列饲料产品,推广到缅甸、越南和周边省份,占云南同类产品市场份额的60%~80%,每年为养殖户增加收入超过亿元;建立和完善了云南山羊、肉牛高效繁育体系和标准化生产技术体系,每年推广良种山羊上万只;研究提出了优质牛奶配套生产技术,培训了一大批各级科技人员,各项技术在生产中得到普遍使用,每年可为农民增加收入1亿以上。研究成果“反刍动物饲料加工技术与工艺研究及新产品研发推广”,获2008年度云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排名第1),;“优质牛奶配套生产技术”获2009年度云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排名第1);“云南肉羊肉牛产业化关键技术创建与集成示范” 获2014年度云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排名第2)。

3.主持完成省自然科学资金项目“大额牛瘤胃微生物组成及其对饲料降解规律的研究”(2005-2008),对云南独有品种大额牛的起源、生长速度、肉质、瘤胃微生物和消化代谢规律开展了基础研究;主持完成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畜禽特色优异基因资源挖掘与种质创新”子课题“大额牛独特肉质性状的相关基因及其分子标记筛选”,完成了云南大额牛遗传背景调查及其独特肉质相关基因筛选。2000年在怒江考察时首次发现乌骨绵羊,并主持完成云南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云南乌骨羊种质特性的研究”,对其种质特征开展了系列原创性研究工作并通过农业部畜禽遗传资源认证;完成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子课题“羊资源家系创建及基因克隆新方法研究”;研究成果“乌骨绵羊的发现及其种质特征”获2008年度云南省自然科学一等奖(排名第1)。对槟榔江水牛、龙陵黄山羊、江城黄牛、云南瘤牛等开展了系列种质资源评价、保护与开发研究,出版专著《龙陵黄山羊的保护与利用》、《槟榔江水牛的保护与利用》,江城黄牛2021年获得国家认证。

4.牵头主持实施云南省重大生物专项“奶业现代化关键技术集成与产业”,总经费3.6亿元,其中科技经费1860万元。通过项目的实施,奶源基地建设实现转型升级、各大乳企均建设了一批现代化奶牛场,奶牛单产和牛奶质量得到大幅度提高,云南奶牛养殖实现了跨越式发展;项目承担乳企核心竞争力得到了显著提升,研发能力、市场拓展能力得到显著提高,各自形成了各自特色的具有核心技术的产品;促进了各大乳企的快速发展;建设了一支乳业研发、示范推广队伍,研发服务能力得到有效提高。2018年立项负责省重点项目“云南特色牧业资源开发利用关键技术研究及产业化示范,科技经费1200万元。担任云南省奶牛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云南省肉牛产业专家组专家,全面推进云南奶牛、肉牛产业的科技进步和现代化进程。

4.多年来,毛华明教授扶贫足迹遍布云南省芒市、陇川、腾冲、香格里拉、鲁甸、昭通、兰坪、福贡、江城、永胜、鹤庆、广南、寻甸等市县乡村,通过现场指导、电话微信咨询、各种形式的培训、多样化不同模式的示范推广,组建专家工作站,及时将自己团队的研究成果、研发产品、现代奶牛、肉牛和肉羊生产技术传播到云南山区的各个牛羊养殖场和养殖户,显著提高了牛羊生产水平,对促进山区产业发展、农民脱贫致富取得了富有成效的作用。同时,通过自建规模化智慧奶牛场,积极参与到乡村振兴的实践中。

毛华明教授在欧洲考察奶牛产业


毛华明教授组织云南牛资源系统调查

图片

作者:吴东旺

图片:

编辑:潘伟荣

上一条:“云南农业大学农业科技这十年”之建筑工程学院科技成果与典型人物
下一条:我校8项成果获2021年度云南省科学技术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