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综合新闻>>科学研究>>成果展示>>正文

我校何澍然团队揭示了不同覆膜年限微塑料污染土壤中重金属离子活性的控制因素

来源: 资环学院    时间:2023年11月27日    浏览量:

本站消息 近日,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中国科学院一区,Top,IF2022:13.6)在线发表了我校资源与环境学院何澍然研究团队题为“Factors controlling the heavy metal ion activity in soil contaminated by microplastics with different mulch durations: Partial least squares path model”的研究论文。研究团队采用偏最小二乘路径模型(PLS-PM),揭示了溶解态重金属离子的环境主控因素,为农业生态系统中微塑料与重金属互作及风险管控提供了新的视角。

塑料地膜覆盖被称为“白色革命”,因为其对作物产量有积极影响,而且透明塑料地膜的视觉外观呈白色。然而,由于耕地土壤中塑料废弃物的不断积累,人们对塑料地膜的认知正转变为“白色污染”。这项研究以中国珠江流域上游耕地土壤为研究对象,采集了覆膜2年、5年和15年后的土壤样品共计103个,分析了微塑料(MPs)、增塑剂邻苯二甲酸酯(PAEs)、重金属(Cd、Pb、Cu和Ni)污染特征。

本研究发现,聚乙烯(PE)和邻苯二甲酸二(2-乙基己基)环己酯(DCHP)分别是耕地土壤中MPs和PAEs的主要类型。MPs丰度和土壤溶液中自由态重金属离子(Cd、Cu和Ni)浓度随着覆膜年限的增加而增加。同时,PLS-PM分析表明,覆膜后,土壤化学性质(pH/Fe-Tamm/DON)和生物性质(DOC/EOC/MBC)分别是自由态和络合态重金属离子(Cd、Pb、Cu和Ni)的主控因素。这些结果表明,地膜覆盖条件下,MPs通过改变耕地土壤性质间接调控了耕地土壤重金属活性。

资源与环境学院2021级硕士生孙华蓉为文章第一作者,何澍然博士为通讯作者。该研究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No.42007122)、云南省农业基础研究联合专项-面上项目(No. 202301BD070001–190)和学校博士科研基金(No.KY2018–30)的资助。

论文链接https://doi.org/10.1016/j.jhazmat.2023.133027

图片

作者:邱丹

图片:

编辑:潘伟荣

上一条:云南省重大科技专项(云南农业大学)-洱海流域农业高质量发展与面源污染防控协同的创新模式构建与示范食用菌课题现场观摩与测产会在大理古生村进行
下一条:2023年全省高校科研工作会议暨首届高校科技成果展在学校举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