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消息 8月14日至17日,学校在澜沧县成功举办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稻田草害演替规律与全程绿色防控技术体系集成示范》任务“西南稻作区杂草全程绿色防控技术体系示范”现场会。

中国工程院院士朱有勇、吴孔明、康振生、柏连阳,校党委书记王卫斌、副校长朱书生,普洱市及澜沧县相关领导,亚太地区杂草学会副主席、中国植物保护学会杂草学分会主任李香菊研究员,湖南农业大学项目首席潘浪教授,以及来自全国百余位植保杂草专家、学者和技术代表参会。示范会开幕式由云南农业大学副校长朱书生主持。
王卫斌在致辞中强调了粮食安全的重要性,肯定学校科研团队在旱地稻田间杂草防控技术体系中的创新贡献,感谢参会代表的到来以及对学校的支持。澜沧县委副书记张丕生在致辞中表示,在朱有勇院士团队支持下,澜沧县旱地优质稻种植面积达8万亩,有效促进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
朱有勇、柏连阳、康振生院士及潘浪教授分别围绕旱地稻生产潜力、水稻病虫绿色防控、水稻旱直播杂草防控等专题作大会报告,与会代表围绕旱地稻生产潜力、绿色防控技术等展开研讨,现场专家评议组对旱地优质稻田间杂草防控示范成效给予了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
据悉,旱地优质稻田间杂草防控示范区位于云南省西南部普洱市澜沧拉祜族自治县竹塘乡,包括澜沧县竹塘乡云山、老炭山、大塘子、茨竹河4个村,种植“滇禾优918”和“滇禾优34”品种,示范旱地优质稻种植及绿色防控杂草面积1798亩。学校杂草团队立足旱地优质稻生产,针对田间多样复杂的杂草种群特性,攻克杂草防控难题,采用项目研发的“一封二除”“一清二封三除”“一封二除三补”“封除一体”四种除草模式,在示范区集成应用,有效控制杂草危害,对优质稻安全、减少除草剂用量和避免除草剂残留,项目任务阶段性成果为西南旱种稻作区杂草绿色防控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技术范本。学校将持续深化产学研合作,推动科研成果走向田间地头的高效转化,为筑牢粮食安全贡献科技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