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综合新闻>>校园风范>>模范人物>>正文

《云南日报》:为了青春的承诺

来源: 本站原创    时间:2008年04月04日    浏览量:

——追记云南农业大学全国优秀大学生杨继斌

“我拥有农民憨厚而朴实的传统品德,我不敢保证会像鲁迅笔下的老牛一样,但我一定会做得更好。”杨继斌,一个敢于在群众财产受到损失时挺身而出的云南农业大学学生,在他23年的短暂生涯里,胸怀崇高而远大的理想目标,坚守服务人民的强烈社会责任感,脚踏实地履行着这一青春的庄严承诺。

带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他在正义与邪恶的较量中,挺身而出,绝不放弃,用青春和生命捍卫了正义。

2008年1月15日晚,那是一个寒冷的冬夜,因放寒假从昆明返回老家腾冲的省内某高校学生,与高中时的同学杨继斌在夜班车上偶然相遇。简单的问候后,他们就在颠簸行进的客车上渐入梦乡。16日凌晨1时30分左右,当车行至楚大高速公路九顶山隧道外约2公里时,迷迷糊糊的这位同学突然发现随身携带的装有笔记本电脑的包是空的。此时正巧客车停下来,有3个身影正在下车,她的本能反应就是电脑被盗了。“抓贼啊!”随即便向车外冲去。然而,就在她尚未跨出车门的同时,她感到身后有一人抢先在她而下,并向车后有人影的地方追赶。“你们把东西还给别人,你们有点同情心,我们都是学生。”听到声音,这位学生才得知,那就是同学杨继斌。

黑夜中的高速路上伸手不见五指,不时过往行驶的车辆闪烁着刺眼的灯光,过后又是一片黑暗。这位女同学胆怯地放慢了脚步,是杨继斌勇敢的步伐,让她又鼓足了勇气,直到前方的搏斗声逐渐清晰,她才发现杨继斌一只手紧紧地揪住窃贼,另一只手捂住自己的腹部。面对紧追不舍的年轻学生,凶残的窃贼已抽出锋利的尖刀向他刺去……负伤后的杨继斌仍死死抓住窃贼不放,那种不容忍危害社会行为的英雄气概,让3个窃贼胆战心惊。“把东西还给他们,不要把事情闹大了。”窃贼们慌忙从背包里拿出盗走的电脑,并企图抽身逃跑。尽管窃贼在挣扎,尽管那位女生因恐惧担心在不停地捶打,杨继斌那只手仍紧抓着窃贼不放。然而,终因受伤体力不济,窃贼挣脱逃跑,杨继斌没追几步就倒了下去。随后追赶而来的驾驶员和那位学生迅速呼叫120同时向警方报警,并将客车倒行了约400来米,把虚弱无力的杨继斌抬上车。人们这才发现,杨继斌连鞋子都没顾得上穿,袜子早已磨破。尽管车子以最快的速度驶向大理市,然而,因锐器刺伤肝脏,致肝破裂失血过多,经大理市第一人民医院手术抢救无效,杨继斌终止了他宝贵的生命。这一天距他过完23岁生日仅15天。

杨继斌走了,走得那么匆忙,让他的师生及父母亲人难以置信,更难以承受。临行前,杨继斌来向体育学院党支部书记彭云请假时有涵养有礼貌的鲜活身影早已定格;出事头天,他与舍友陈兴能告别时亲密拥抱的体温仍未散尽。班主任刘志坚向全班同学发去的短信,让每一个人都不愿意相信并反复核对。

临近过年,杨继斌带着这学期太多的收获和成果要向父母亲人报喜;陪伴近80岁的爷爷歇几天;帮年迈多病的父母做农活。这次回家,他特意用节省下来的70多元钱买了“拉芳洗发液”和保暖内衣,要让节衣缩食的父母也享受享受。下学期开学,他与足球教师张剑平有个约定,师生一块练足球,改正自己踢球时的老毛病;大学毕业前,要接父母到学校里住几天,看看美丽的校园和友善的师生。

从经历过那场恶梦般的灾难起,受杨继斌帮助挽回财产损失的那位同学,曾经为此做过种种假设。假如没有发现电脑被盗,假如不追下车,假如杨继斌跑得慢一些……因为,她不愿意失去这样一位“优秀的同学,真正的好人”。

接到儿子在回家途中出事的消息,父亲杨之正犹如晴天霹雳,瞒着杨继斌的爷爷和母亲,他来到大理市的殡仪馆,抚摸着曾经充满生机的儿子早已冰凉的身体。全家3位风烛残年、半身残疾的老人惟一的精神支柱和靠山,就这样离他们而去,他老泪纵横,跪在儿子面前痛不欲生。随后闻讯的爷爷和母亲当场昏厥,全村300多户村民无不掉泪……

1月21日是大寒节气,也是一年中最冷的日子,杨继斌的骨灰被亲人们轻轻地撒进了大盈江,“儿子今生上了大学,有远大的理想,有未了的心愿,就让他顺着潺潺的江水走向大海、走向原野。”

杨继斌见义勇为献出了宝贵的生命,然而,他在与窃贼搏斗较量中的浩然正气,挺身而出制止危害社会的行为和大无畏精神,却将与世长存。“在正义与生命面前,杨继斌勇敢的选择了正义!只要大家都来加入捍卫者的队伍,社会将正义永存!”杨继斌的一位老师高度评价。

父母师长的言传身教,让他秉承着纯朴善良的中华美德,形成了追求进步和学无止境的理想信念。

杨继斌之所以能在关键时候挺身而出,并非是一时冲动之举,而是他多年受到的良好教育的积淀升华。以务农为生的父母,恪守“勤劳起家、兄友弟恭、忠孝仁爱”的家训,言传身教地培养儿子纯朴、善良、勤劳、仁爱、尽孝、好学的品质。

3月28日,当两位老人在学校的邀请下,来到儿子生前生活学习过的校园和宿舍时,触景生情的父母搓揉着儿子单薄的床铺失声痛哭,因为,儿子永远无法兑现自己的承诺。两位纯朴善良的老人,在得知全家的精神支柱,父母养老送终惟一依靠的儿子永远与他们离别时,感情和精神几乎崩溃。然而,纯朴的杨之正没有忘记,把学校在大理处理后事期间打车接送他们的车钱还给老师。面对着儿子生前为之挽回被窃电脑的学生,伤心欲绝的杨继斌父母没有说过非理性的话,甚至,连她家为儿子在医院抢救期间垫付的几千元费用,杨之正都要自己承担。他相信,即便不是这个学生,只要发生了危害他人利益的事情,儿子同样会冲上去,关心帮助别人,是自己从小对儿子的教育。“既然事情已无可挽回了,就让自己一家人承受痛苦吧。”杨继斌就是生长在这样一个知书达理、善良纯朴的家庭中。 “我庆幸出身在这样一个家庭,感谢父母不断地教育我,在充满爱与道德的氛围中茁壮成长。那怕生活怎样艰辛,能有如此家庭的儿子是幸运的。”“我希望爷爷在我有能力尽孝道之前,依然好好活着,让爷爷为自己的孙子骄傲和幸福。”这是杨继斌写在笔记本上,永远无法亲口说给亲人的心里话。在父母亲人眼中,杨继斌是个善良懂事的孩子。每年假期回乡,都要陪着帮人守果园的爷爷住上几天,欣赏爷爷写的那一手好书法;会帮父母做农活、做家务,而且从不以大学生自居。即使是在身负重伤,被推进手术室之前,他都不忘为亲人着想。“手机上有家里的电话号码,考虑到父母的身体都不好,还是等做完手术后再告诉他们。”他细心地叮嘱同学。“一定要去看看他的父母,让他们知道自己的儿子有多了不起,同时也力所能及帮助解决一下家里的困难。”在杨继斌不幸去世后,云南农大分管学生工作的副校长唐滢按照学校党委安排,带着学校的1万元慰问金及一台彩色电视机,来到腾冲县杨继斌家中。面对陈旧的房子、简陋的家具,以及处于巨大悲痛中仍不失纯朴善良本色的两位老人,唐滢对他们为社会培养出这样一位好青年而深表感谢。

“人之所以伟大,是因为目标伟大。”在高中时,杨继斌就为自己确定了人生的方向,“要在社会上实现人生价值,必须不断地付出努力。”走进已有70年办学历史的云南农大后,学校铸就的“开学养正,耕读至诚”农大精神和“启发学者、培养正道,潜心耕读、至真至诚”的办学氛围,以及班主任、任课教师和党组织的关心引导,都为杨继斌健康成长,进一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荣辱观提供了帮助。杨继斌家境贫寒,班主任刘志坚鼓励他,“要有信念有目标,人不能为暂时的困难所吓倒。”“踢足球时要尽量简化动作,用最快的动作取得最佳效果。”张剑平一针见血地指出杨继斌喜欢展示脚下技能、动作花哨的不足,“进入大学,就好比是半只脚踏进了社会,要学会与人相处。”这是篮球课老师高婕经常与杨继斌交谈的话题。高婕倡导终身体育、快乐体育,并把这种观点积极付诸于教学实践中。杨继斌特别认可这种教法,“我最大的梦想就是当一名快乐的体育老师,让大家都热爱体育。”正是老师们的言传身教,引领着杨继斌茁壮成长。 “不断学习是现代青年必不可少的生活内容,离开对知识的拥有,就不可能为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做出贡献。”对于这棵不断追求思想和学习进步的好苗子,学院党组织及时进行了及时的关心培养。2007年7月,杨继斌向党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我深信马克思主义是真理,深信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杨继斌愿意成为党员队伍中的一分子,并用“诚心诚意地为人民谋利益,掌握做好本职工作的知识和本领,坚决同危害国家的行为作斗争”的标准来要求自己。在参加了学校团校培训并推优到党校培训后,他认真写下了自己的心得与思考,逐步完善和实践着他求学生涯中的坚定信念。杨继斌牺牲后,根据他生前意愿和表现,云南农大追认他为中国共产党党员,杨继斌用生命践行了自己的追求。

胸怀理想目标,他在10多年的求学生涯中积极上进、不懈努力,成长为有理想、有抱负、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优秀学子。

腾冲县腾越镇小西中学的杨德增老师记得,杨继斌从来到小西中学初106班时,就在纯厚个性中透出的一股英气,被班主任指定为临时班委。初中三年,作为班上的副班长兼体育委员,杨继斌在学习上一直是尖子。他是班上最早进入教室的不多的几个男生之一,无论老师是否在课堂上,杨继斌总是认认真真地“趴在他的书堆里”。更可贵的是,“这个学生勤恳扎实,遇到学习困难不躲避,总要想方设法去克服。”杨德增说,杨继斌足球踢得好,篮球打得好,田径项目也是一流的。他不仅靠自身的体育技能为班级争光,还会以自己的热情来凝聚起班级的集体荣誉感。有一次篮球赛,杨继斌所在班级的球队遇到了强劲的对手,因实力差距悬殊,比赛一开始就大比分落后。就在队员们因泄气而疲于应付时,杨继斌站了出来,大声喊叫着激励队员,并身先士卒地前后奔跑,传球、进攻、投篮,用自己的拼搏精神激起队员的斗志和信心。比赛结果虽然以两分惜败,但却获得了学校额外颁发的拼搏进取鼓励奖。据杨继斌的高中同学回忆,他曾是班上起得最早、睡得最晚的人,课堂上他积极发言,甚至与同学就某些学习方法和观点进行激烈辩论。因为家庭贫困,他没有更多钱购买学习资料,摘录阅读书籍时的励志警句,抄写常用英文习惯用语,早已成为他的学习习惯。在他大学宿舍里留下的一份《人体生理学》复习资料上,他用信笺纸整理抄写的有关名词解释、问题解答复习资料,足足有10多页纸,清秀的字体让人难以想象,这竟是出自一位体院的大男生之手。

在云南农大体育学院教学管理系统电脑里,杨继斌大一年级两个学期的成绩记录令人刮目。14门必修课程总平均分达到81.76分。其中,他所酷爱的各门专业课成绩绝大多数在80分以上,游泳、田径则分别达到90多分。思想政治理论课和英语课成绩分别达到88分和85分。在大一结束时,他以积点3.17分的优势,获得了在校内自选专业的资格。“将来想当个体育老师,教出比自己强的学生。”带着这样的目标和责任感,杨继斌特别珍惜学习机会。学院开设游泳课时,按专业基础编班,杨继斌因动作不太规范被编到中级班。此后的周末或课余时间,他总会自觉约上同学去练习游泳,最终以全班第一名的成绩通过了考试。

足球老师张剑平曾经对杨继斌这个“最能吃苦、最有激情、对足球最热爱的学生”寄予厚望。张剑平说,足球课对学生身体素质和毅力要求是最高的。每节课的耐力跑、爆发力和灵敏素质训练,每学期几次万米跑训练,杨继斌总是第一个做完,而且训练的质量很高。踢一场教学比赛,在赛场上要跑7000米至10000米的距离。对此,杨继斌从不言苦。张剑平说,正是凭着他吃苦耐劳训练出的基本技术,杨继斌在班级足球赛中总是担当踢前腰或前锋的重任,成为球队队员们在足球场上的核心。对待学业的责任感,不仅仅表现在他所酷爱的体育专业中,英语等文化理论课,杨继斌同样认真对待。“上英语课他总是坐在最前排认真听课,每天早上6点半起床背单词。”同学们对此都非常佩服。“我们建立习惯,然后习惯成就我们。”杨继斌良好的习惯感染着同学。大一结束时,全年级有6个同学因成绩优秀可以自主转专业,杨继斌所在的班级和宿舍就分别有5个和3个。在杨继斌牺牲后,学院党支部书记彭云悉心把杨继斌存放在家中的各类获奖证书进行了整理,其中有小学参加数学竞赛、初中被评为德智体成绩优良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等的奖状,更有大量中小学体育运动比赛成绩优异的证书。那些经岁月风雨侵蚀的奖状虽已斑驳变色,却见证着杨继斌勤奋好学、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生轨迹。

常怀感恩之心,他会体谅珍惜亲人的不易,自觉自愿为师生排忧解难,有他的地方不会缺少温暖。

在杨继斌高中同学的眼里,他曾是出了名的“小气”。平时,同学们约着出去玩,他从不参与,因为他体谅父母,舍不得乱花钱。周末放假回家,他骑的那辆自行车“除了铃铛不响,浑身上下都在响”。学校食堂开办有多种伙食任学生自选,杨继斌总是选择一家价格便宜、但饭菜数量打得多的地方用餐,甚至整月整学期在那里包餐,从不愿意换换口味。因为“这样既省钱又能吃饱”。“我是一个喜、怒、哀、乐俱全的男孩,但我更懂得如何去珍惜,因为我深知自己的责任和父母的不易。”杨继斌在日记里这样勉励自己。在整理杨继斌随身携带的遗物时,同学们发现,简朴的行囊中。除了他的几件早已洗得变色甚至破旧的衣裤,几双卷得整整齐齐失去本色的袜子。在云南农大杨继斌的宿舍里,他的床铺单薄而简朴。所有的衣物和求学书籍,小小的一格储物柜就全部装下。床底下那几双早已磨破却洗得干干净净的运动鞋,见证着他清贫而努力的求学生涯。

“尽管家庭的困难和自身条件限制,但我并不灰心气馁,不仅要克服自身困难,还要为他人解决困难。”杨继斌不仅懂得体谅父母的艰辛与不易,在同学们需要帮助时,他总是尽力而为带给别人温暖与关爱。初中班主任杨增德记得,杨继斌因家距学校10多公里远而寄宿在校,他总是帮助没车且要走远路的同学。星期天收假返校时,杨继斌的车上又载着很多米袋,都是帮助同学顺路捎带的。他从家里带来的干薯条等零食,也常常让大家一起分享。杨继斌有副热心肠,他身边的师生都曾为此受益。在云南农大羽毛球教师李少华记忆中,杨继斌就是他的好助手。“羽毛球器材损耗大,每次上课,他总是主动把器材借来,换好球,从来不要我操心。”他对各类专业课的悟性较高,使他经常以准确到位而精彩的示范,成为老师教学的好帮手。同学吴绍灵记得,她在大一上田径课时,由于习惯性脚抽筋,无法继续100米冲刺跑训练。第一个跑过来的杨继斌,丝毫不介意地把她的脚抬起来搓揉,以缓解抽筋的疼痛。当时并不熟悉杨继斌的吴绍灵,为这种亲人般的关爱而温暖。同学和银山军训时不慎损伤了踝关节韧带,比他个子还矮几公分的杨继斌背起他来就往医务室跑,同行的班长要替换杨继斌,听到的是一句朴实的腾冲话:“没事,在家背洋芋背惯了。”和银山在一次足球赛中崴了脚,杨继斌又一次背着他,到医院挂号、拿药忙前忙后,“我一辈子都不会忘记他,杨继斌能够见义勇为挺身而出并不奇怪。”和银山说。

进大学后,杨继斌几乎没有添置过新衣服,几件常穿的运动服,大都是他参加各类比赛免费发的。相反,对于同宿舍的贫困生,他却尽力相助。一位舍友因为家里寄出的伙食费迟迟未到,杨继斌拿出了自己的饭卡。深知杨继斌家境的同学不忍心,杨继斌朴实地说,“如果你还认我这个朋友,就不要客气。”对来自农村贫困家庭的舍友陈兴能,杨继斌常把自己参加比赛发的运动服送给他穿。这位兄长式的舍友去世后,陈兴能珍惜地在那件洗得半旧的运动服上,用拼音写上杨继斌的名字留作纪念。杨继斌是个细心人,每次放假回乡,总会把自己储物柜的钥匙交给陈兴能,让他需要穿或用时尽管拿。在云南农大读书期间,杨继斌的学费来源主要靠父母种田养猪及爷爷守果园积蓄的钱。为了减轻亲人的负担,假期或周末,他都会想方设法做一些勤工俭学,自强自立完成学业。尽管生活拮据,他从没主动向班级和学院申请过助学金。相反,是通过优异的成绩和品德先后获得了国家的一等助学金和省政府奖学金。“我是一个懂得回报的人,我承担着爱,我寄托着全家人甚至几代人的希望,我不能把这样的爱变为泡沫烟影,所以,我坚持着、努力着,从不放弃。”杨继斌在日记里道出了心声。

杨继斌去世后,张剑平老师把贴着杨继斌照片的笔记本放在办公桌上,他要“永远记住这个学生”。春季开学后,他和学校足球队员们商量,杨继斌从上学期加入校队后,还没赶上配发球服,他建议,把球队中的9号,也就是杨继斌最喜欢的那个号数的队服留给他。“赛场上只有11个人参赛,但杨继斌永远都和大家在一起。”他在自己所带的足球专项班上主动交了两份钱,执意要给杨继斌买一套。他知道杨继斌因为家庭贫困,连班级足球队统一购买队服时都没有买。他相信自己的心愿,一定会捎给长眠的学生。“虽然我们在不同的世界,但是我们的心永远在一起。”杨继斌生前酷爱足球,从初中时就伴随着他到大学的一个足球,早已磨损得面目全非。这个签有全班师生名字和寄语的足球,寄托着大家对心目中的英雄的无限哀思,将与他的英灵永远相伴。

“我要给自己一片没有退路的悬崖,一个向生命制高点冲刺的机会,否则就会不思进取,生命就不会有居高临下的辉煌。”这也许只是杨继斌激励自己战胜学习生活困难的励志警句,却成为他用生命履行的承诺。他用自己短暂而辉煌的青春,树立起当代大学生追求责任、理想、事业和爱心的光辉典范,书写出一道长存彩云间的人生华彩。

图片

作者:李维 罗霞 李沙青

图片:

编辑:

上一条:《中国教育报》:用生命书写壮丽青春
下一条:访十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代表高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