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媒体传真>>报纸>>正文

《云南日报》:育种,植根于广袤大地

来源: 不详    时间:2007年08月27日    浏览量:

    云南农业大学玉米研究所经过刻苦攻关,选育出一批适用于不同生态区域的优质玉米新品种,近7年来向农民提供玉米种子5.6万吨,增产粮食2.65亿公斤,折合人民币3.5亿元,成为科技成果加速转化服务“三农”的成功范例。
    7月下旬,位于寻甸县金源乡的云南农业大学玉米研究所玉米制种基地里,饱满的玉米棒子上挂着红缨,玉米叶子碧绿鲜亮,千亩连片的玉米长势旺盛,一望无际。金源乡农民吕洪刚在自家的玉米地里,正一丝不苟地忙着玉米人工授粉。“全家人的生活就靠它了,可不能错过了授粉的好时机”,精心侍弄玉米的吕洪刚说,“这种玉米产量高,品质好,5亩玉米地的年收人就有9000多块钱,比起种谷子来要划算得多,所以大家都愿意种。”站在一旁的金源乡乡长王庆武插话说:“我们乡玉米制种始于2004年,刚开始只是700亩,现在已发展到2350亩,这种玉米比普通玉米每亩平均增产50多公斤,全乡玉来制种年收人近400万元。种玉米增加了农民们的收入,尝到甜头的农民们积极性也越来越高,今年全乡报名要求玉米制种的面积统计下来有3000多亩,乡政府统筹规划后种了2000多亩,明年预计扩大到5000亩。”
    在金源乡受到农民们热烈“追捧”的金耕、耕源等一系列玉米新品种,正是云南农大玉米研究所自主创新,针对农民需求精心选育出来的高产、高抗、优质玉米新品种。
    “品种好不好,我们说了不算数,农民说的才算数”,玉米研究所玉米育种专家纪韵柞教授说。
    在民间俗语里,玉米被称作是玉一样的米,它不仅营养价值丰富,而且价格便宜。在我国,玉米总产和单产均已超过小麦,跃居粮食作物的第二位。在我省,玉米常年播种面积在1700万亩左右,约占总耕地面积的40%,因此玉米在我省粮食生产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但是,玉米种质资源狭窄、遗传多样性丰度不断降低等因素严重制约着玉米产业的发展。选育玉米新品种,提高制种水平,为玉米产业发展提供有效的良种支撑,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一直以来都是玉米育种科技工作者心头牵挂的头等大事。
    针对农业经营者和农业生产者的需要来育种,是纪韵作一惯恪守的育种原则。在新品种选育之前,他几乎都会毫无例外地奔波在田间地头和农户家里,详细了解农民对玉米的消费习惯和种植习惯,从而确定农民需要什么样的玉米品种。近年来,以纪韵柞为首的研究所科研人员结合云南独特的生态条件,从全球不同的玉米种植带收集了大量的种质资源,攻克技术难关,应用杂交繁育、遗传工程等技术选育出云大系列、金耕系列、耕源系列等适应不同生态环境和满足多种用途需求的玉米新品系和杂交玉米新品种。
    占地60亩的嘉丽泽玉米研究基地地处嵩明县杨林镇,面积虽不算大,却是“五脏俱全”,这可是研究所的“玉米育种中枢”。玉米新品种在这里选育成功后,运到各个玉米制种基地进行规模化种植,基地生产的大批量玉米种子通过遍布各地的销售渠道走向更为广阔的市场。“高的这株是父本,个子小点的是母本”,对基地一草一木都了如指掌的纪韵作如数家珍地向我们介绍。正是玉米授粉的关键时期,纪韵柞已守在基地90多天,他笑着说:“大家看到的都是同时开花抽缨的玉米,其实要让父本和母本玉米同步扬花并不是想象中的那么简单,需要经过多次试验才能成功,时间不一致就无法在最佳时间内授粉了”。在研究基地里,还有一大片相对独立的玉米地,纪韵柞介绍说:“这里被分成酸性、一碱性等不同土壤,不同干湿环境的小块田地,有各自独立的灌溉系统,为的是培育适应不同生态区域,不同气象条件的玉米新品种”。
    据了解,云南农大玉米研究所自育成的玉米新品种充分表现出品质优、产量高、抗病性强的玉米多样性遗传优势,特别适应云南多样性气候。8个新品种已在省内外不同生态区初步示范推广60.62万亩,其中“云大15号”表现为极早熟,广泛用于我省晚秋套种,每亩产量达300至400公斤,被选为受灾田块的救灾抢种品种。“耕源24号”属优良的青贮玉米新品种,在收获玉米穗时同时收获玉米青杆叶,玉米产量450至600公斤,青杆叶7至7.5吨左右。“金耕1号、金耕18、耕源135、云丰88、云大14,耕源1号”测定粗蛋白、粗脂肪、氨基酸、容重等品质均达到和超过国家玉米一级指标……
    在成功选育多个玉米新品种的同时,研究所加大产业化力度,大力推广优质玉米新品种,更好地为农业服务。研究所在楚雄、大理、个旧等不同海拔梯度建立了多个玉米制种基地,总计制种9.1万亩,生产种子2700多万公斤带动制种农户1万余户,为我省制种农户增加收人1.3亿元。近7年来,研究所向农民提供玉米种子5.6万吨,增产粮食2.65亿公斤,折合人民币3.5亿元。此外,研究所还举办了数次玉米新品系和新品种展示观摩活动,积极搭建科研成果转化的桥梁。

《云南日报》2007年8月1日 科技版第9版 陈云芬

图片

作者:陈云芬

图片:

编辑:

上一条:《春城晚报》:云农大研制出亩产超千公斤品种玉米棒能有成人手臂长
下一条:“避雨栽培”有望破解葡萄酒原料困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