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媒体传真>>报纸>>正文

朱有勇:破解“吃的危险”

来源: 云南农业大学报·电子版    时间:2005年01月04日    浏览量:

国际科技大奖获得者的低调姿态

——朱有勇和他的稻米

朱有勇,现任云南农业大学校长。195511月生,19821月入党。他长期从事植物病理研究,曾任云南省植物病理重点实验室主任,在国际上建立了水稻品种多样性持续控制稻瘟病理论体系,在理论上和技术上获得了重大突破,对我国及世界水稻生产,尤其是对优质稻的高产、稳产做出了突出贡献。2001年被国家科技部、水利部、农业部、林业部联合授予“作出突出贡献的农业科学家”称号。今年10月,荣获联合国国际稻米年科学研究一等奖。

作为校长,朱有勇有一个校长办公室,作为一名科学家,朱有勇还有一个科研实验室。经过艰苦的游说,低调的朱有勇在校长办公室接受了记者的采访,朱有勇显然不喜欢宣传,他不希望被额外的负担打扰自己的正常工作。一个成功的科学家也的确不需要人为地制造光环,不需要别人的证明,但我们需要让世人更多地感受到科学的光芒,让更多的人有对科学的敬仰。虚伪的华丽、肤浅的灿烂已经太多,社会需要真实的明星。

采访过程中,朱有勇并不健谈,直到提及他的科研项目和他的实验室。朱有勇更喜欢他的实验室,甚至一反常态带我们去参观,一路上滔滔不绝,全不似之前的寡言。而那间在实验楼的令朱有勇兴奋的办公室,不过是一间大的“工作室”,四壁的专业资料、电脑、简单的实验工具,隔壁就是国内先进的实验室。一步入实验室,朱有勇瞬间神采奕奕,整个人都发出了光彩。

水稻研究领先世界

今年是联合国粮农组织第24个“世界粮食日”,是联合国大会确立的“国际稻米年”。联合国决心用一年的时间宣传这一全球半数人口赖以果腹的农产品。今年世界粮食日的主题“生物多样性促进粮食安全”,与朱有勇多年来所研究的理论和技术不谋而合。一个月前,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在意大利罗马总部颁发了国际稻米年科学研究一等奖。在参加国际稻米年科学研究奖竞争的800多为世界各国科学家中,仅有两名荣膺一等奖殊荣,朱有勇是其中之一。

中国是第一水稻大国,水稻是亚洲和中国最主要的粮食作物,栽培范围广、面积大、产量多。同时,它在世界各地几乎均有分布。在土地资源日渐减少的今天,进行水稻种植的研究,对于提高水稻的产量和质量,增加世界粮食产量意义重大。多年来,朱有勇与同事一直潜心研究如何利用生物多样性控制水稻主要病害稻瘟病。凭借他们创立的理论和技术,水稻种植每亩可以减少农药施用量60%以上,却增产50公斤以上,确保了粮食生产质与量的安全。如今,中国累计已在3000多万亩稻田上推广利用生物多样性预防和控制病虫害的技术,生产了大量优质稻米。

但是,载誉归来的朱有勇却感到肩上的担子更重了。他说,“尽管我们在利用生物多样性促进粮食安全方面比其他国家早走了6年,但现在这项理论和技术正成为世界粮食安全生产的潮流,需要我们做的事还很多。”

因此,朱有勇已着手进行利用生物多样性促进粮食安全生产全方位研究,而不仅限于控制稻瘟病。目前一些地方开始尝试把生物多样性种植引入小麦、蚕豆、玉米等作物生产。朱有勇说,利用生物间相克相生的自然规律,把不同遗传背景的品种科学地组合排列种植在田间,使农田多样性丰度增加,并形成立体的植株群落,有效地减少病虫害的危害,增加粮食产量。利用生物多样性进一步提高各种粮食作物的产量和品质,是他近期研究的主攻方向之一。

2000817,是朱有勇难忘的日子,因为就在这一天,他和同事撰写的科技论文《遗传多样性与稻瘟病的控制》,发表在全球的学术权威杂志《自然》上,并配发了国际著名学者对此项研究的专题评述:“这一研究成果为水稻病害的控制提供了一种生态学的方法,在大面积栽培中更加有效,这将为中国和世界水稻的稳定生产作出贡献。”这一成果标志着中国在这一领域的研究已跨入世界领先行列。

饿肚子的童年

从小,朱有勇对粮食就有着深刻地认识。朱有勇出生在云南个旧一个普通家庭。童年和少年时代是在个旧市的一个矿区度过的。矿区四周是一望无际的农田。广阔的田野给了少年朱有勇无边的快乐,也使他对农业有了最初的认识。父亲是工人,家中劳动力少,生产队分的粮食有限,正长身体的小朱有勇经常饿肚子。于是少年时的朱有勇成了个瘦弱的男孩。懵懂中朱有勇已经了解了粮食的重要。

1974年,高中毕业后,朱有勇下乡到个旧市卡房公社苟街大队插队。4年的知青生活,让他感受到耕作的艰辛。当他看到自己和农民们辛勤耕作一年,得到的却只是难以糊口的收成时,内心一阵阵刺痛。这一切都在朱有勇的内心深处打下了深深的烙印。

后来,全国恢复高考朱有勇顺利迈进大学,但他被分在了云南农大,仍没能脱离农田。农业那么简单的事情有什么可学的?不服从分配就不能上大学。带着无奈,朱有勇成为了农大的学生。跨进农业科技大门的他,慢慢发现这是一个异常精彩、富有挑战性的世界。朱有勇真的爱上了农业科学。

1982年初,朱有勇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也就是在这一年,他从云南农大毕业留校任教,紧接着又考取了段永嘉教授和陈海如教授的硕士研究生,攻读植物病理学硕士学位,从事水稻稻瘟病研究。在他看来,农业科技的发展是国家昌盛、人民富裕的根本。从此,他立志把毕生的精力和热情毫无保留地奉献给农业、农业教育和农业科研事业。从此,他立志把毕生的精力和热情g无保留地奉献给农业、农业教育和农业科研事业。

 

一个“务农的大学校长

“宾馆再好不是家”

1994年,朱有勇进入澳大利亚悉尼大学,研修分子植物病理学。两年后,朱有勇完成了在悉尼大学的分子植物病理学有关项目研究回到了母校,在新建成的云南省植物病理重点实验室开始了攻克水稻稻瘟病的又一次冲刺。

许多人问过朱有勇:在悉尼已经拥有很好的工作条件和优越的生活环境,而且妻子和女儿都陪伴在身边,是什么原因促使你毅然回国呢?

朱有勇回答说:“宾馆再好不是家”。“那里不是我自己的家,我做得再多、再好,也是在别人的土地上为别人做。回国后,在自己的国家,按照自己的思路,做我想做的科学研究,为这片土地、为农业做事,比在外国做得更多、更好、更有意义。”

回到自己亲爱的祖国,面对着故乡那令他魂牵梦萦的土地,一种温暖的感觉在他内心流动,这种感觉抚慰着他渴望创造的心灵。作为一名大学教授、农科专家,面向土地的时候,土地带给他的是一种含蓄深沉的亲切,是一种荡气回肠的豪情。他风尘仆仆,像乡村干部一样,和农民拉家常;像普通农民一样,脱下鞋子,卷起裤腿,下到泥田中。他感到了家的踏实和事业的希望。

掌声响起来

水稻生产供养着世界二分之一的人口。长期以来为了满足人类对粮食的需求,世界各国的水稻生产不得不追求高产再高产的目标。但是长期单一品种的大面积种植和农药化肥的大量使用,破坏了稻区的生态环境,作物病害流行周期越来越短。在云南,由真菌引发的稻瘟病尤为突出,严重制约着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1996年,建水县农民林崇敬家的稻田突发稻瘟病,由于没有有效的防治手段,辛苦一年的他落了个颗粒无收的结果。这时,刚从海外留学归国的朱有勇恰巧来到这里,此情此景使他受到了巨大的震动,“我亲眼看到水稻稻瘟病是一个非常严重的病害,危害非常大,有时候农民颗粒无收。我就想,要千方百计想办法解决这个问题。”

怀着这个坚定的信念,回到云南农大的朱有勇承担了攻克稻瘟病的重任。此时的他心中只有一个念头,早一天出成果,农民就能早一天避免损失。

一个思路使朱有勇和他的同事们豁然开朗:事实证明,原始森林不会发生大面积的植物病害,也不会出现植物营养不足的现象。那么,是什么因素支撑着这么一个庞大的生态体系,维持着生态环境的稳定与发展呢?于是,朱有勇和他的同事们提出了利用水稻品种多样性控制到稳定的设想:按发展可持续农业的要求,合理实施品种多样性种植,达到对稻瘟病控制的目的。

经过1000多个日日夜夜艰苦的潜心研究和广泛充分的试验,结果表明:水稻品种多样性混合间栽对感病水稻品种的稻瘟病的防效达81.1%-98.6%,减少农药施用量60%以上,抗倒伏率100%,亩增产优质稻42-74公斤,平均每亩增收100元左右,获得了显著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2000年该成果被列为云南省高新技术推广项目和云南省重大农业技术推广项目,计划3年内在云南省推广500多万亩,在我国其他省市和世界稻区将得到更大面积的推广应用。

朱有勇和他的同事们基本搞清了水稻品种多样性控制稻瘟病的机理,完善并简化了水稻多样性持续控制稻瘟病的应用技术,在国际上建立了水稻品种多样性持续控制稻瘟病理论体系,在生产实践中检验了该理论的正确性和技术措施的可操作性,在理论和技术上获得了重大突破,对我国及世界的水稻生产,尤其是对优质稻的高产、稳产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当掌声为他们响起的时候,挂在朱有勇和他的同事们脸上的微笑是平静而从容的。在朱有勇心目中,一切荣誉带给他的喜悦,都无法与田野上沉甸甸的稻穗给予他的欢乐和震撼相比。朱有勇说:“只要在自己的领域里认真努力地工作,获得突破是必然的,只是时间的早晚而已,这没什么太多的喜悦。只有看到满山遍野的农田都是我们的科研成果,农民都因我们的科研工作而更加丰收,那才让自己满心的喜悦和激动。”

所有专利无偿给农民使用

现任云南农大校长的朱有勇早已硕果累累。199712月被国家科委评为500名农业学术骨干;19984月被云南省评为学术技术带头人第一层次后备人才;2001年被评为“全国农林科技先进工作者”;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模范教师,全国优秀回国人员,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面对接踵而至的鲜花和掌声,朱有勇说“并不是我个人的荣誉,而是农大科研团体,这个群体中的每一个同事都给予了我无私的帮助和默默的支持,荣誉是每一个同事的,我只是代表。”

农民林崇敬说:“老师三年时间到我们这里来了二十多次,他每次来都亲自下田,和我们一起干活,一起种稻,看起来一点也不像个留洋的教授,看上去和我们农民差不多。”晴天一身土,雨天两脚泥,三年时间里风雨无阻的实验,使朱有勇和农民结下了深厚的情谊。在农民兄弟毫无保留的帮助下,朱有勇和他的同事们终于找到了利用水稻遗传多样性控制稻瘟病的技术。论文一经发表,立刻在全世界引起了巨大的轰动。一位外国专家告诉朱有勇,在他们国家,有了这样一项成果,靠出售专利就可以让自己过上天堂般的生活。而令所有人意想不到的事,朱有勇却当众宣布,这项成果将免费提供给农民使用。在建水县,农民王建玲成为了第一批受益者。使用了教授的新技术,她家的一亩水稻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好收成。

如今,云南省每年已经有200万亩水稻采用生物多样性技术,据初步统计,一季下来将为农民增收上亿元。

图片

作者:任菲菲/文 田鸿/图

图片:

编辑:

上一条:云南农大赴京举办高层次人才招聘会侧记
下一条:我校校长朱有勇教授入选“2004年度云南十大新闻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