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媒体传真>>报纸>>正文

《云南日报》:云南农业大学改革发展纪实

来源: 云南日报网    时间:2006年01月08日    浏览量:

    去年从秋至冬,云南农业大学喜讯频传:“农业生物多样性与病虫害控制”实验室在教育部48个重点实验室评估中,仅居清华大学之后名列第二;继2003年实现博士点零的突破后,又获一级学科博士点授权;一项科研项目获我国重大基础研究的“973”项目立项,另一项目研究成果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农大学生就业获全省高校就业工作综合考评一等奖……隆冬时节,我们走进云南农大,破解其跳跃式发展的奥秘。
    思路决定出路
    农大党委书记杜玉银、校长朱有勇认为,农大近年来发展较快,首功是在多年探索基础上,进一步明确学校发展定位的结果。
    在我省诸多高校中,在西部农科类院校中,论综合实力,云南农大无明显优势,走常规发展之路,自己在发展,别人也在发展,岂不是动态中的“原地踏步”。赶超之路在哪里?农大党政一班人深入调研后形成共识:地方院校的发展必须找准路子、明确定位,才能既不盲目攀比,又能避免循环重复研究,同时走出适合自己的创新之路。结合农大特点,取他山之石,总结自身经验,办学定位逐渐明晰:立足边疆,服务云南,利用云南丰富的生物资源,针对多民族特点,发展成为以农科为优势,农、工、经、管、理、文、法等学科交叉融合特色鲜明的教学科研型大学。
    这一定位的不断明晰,为农大的发展打开了广阔空间。近年来,在校生从三四千人发展到12000多人。在科研上,依托云南生物资源优势,仅农大生物多样性创新团队就主持完成了“国家863”、国家自然基金、省部级重点、国际合作项目97项;在《自然》等刊物上发表文章400余篇,获国内外科技奖16项,英国《自然》、美国《科学》等权威学术刊物发表评论,认为云南农大在生物多样性研究及成果推广的一些领域处于国际领先水平。
    改革激发活力
    再好的思路,也只是纸上蓝图,校党政领导为此全力推进改革,要求全校上下不断坚持和深化改革,努力变蓝图为现实。他们提出,一切妨碍发展的思想观念都要坚决冲破,一切束缚发展的做法和规定都要坚决改变,一切影响发展的体制弊端都要坚决革除。
    毕业生就业是关系学校可持续发展和万家忧乐的大事,这成为农大改革的重点之一。集思广益后新招迭出:提出“彰显特色、健全体系、强化服务、促进就业”的就业工作思路,在云南本科高校中首家成立招生就业处,各学院设专管或兼管人员;学校及院系党政一把手为“第一责任人”;建立了以厅校、校院签订责任书为主干的制度体系;校、院两条线对未就业毕业生跟踪服务到人。通过全校上下共同努力,构建出就业工作立交体系:陆续出台了促进就业工作的8个规范性文件;加强实践环节,建起55个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培养学生就业能力、创业能力和创新能力;积极开展厅校联合、中外合作、创业型人才培养、特有民族班及生物技术人才培养等改革试点工作,提高就业率。改革使学生就业率明显上升,去年8月31日的就业率统计表明,同比研究生就业率增长24%,本科生就业率增长11%,专科生就业率增长17%,农大学生在就业市场上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
    科研水平是衡量一所大学综合实力的关键指标,为调动科研人员“攻关”积极性、创造性,农大实行科研绩效管理体制改革,在运行机制方面建立起学术委员会领导下的主任负责制、教授责任制、课题合同任务制、客座人员驻校研发制、仪器设备试剂药品保障制;在人才培养引进机制方面坚持兴趣留人、 团队留人、资源留人、事业留人、灵活留人“二十字”方针;在激励机制方面实行岗位流动制、研究人员聘任制、量化考核制、竞岗无级别制;在分配机制方面实行实验室教授岗位津贴制、实验室管理岗位津贴制、量化绩效奖励制、弹性收入制等。使学校呈现出开放、流动、竞争、合作的良好态势。
    云南农大的发展形势要求学校超常规大量培养、引进和用好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学校提出培养、引进百名博士和优秀高层次人才充实教学科研队伍的思路,制定了对正式调入的人才给予13万∽30万元的住房补贴,5万∽20万元的科研启动费,解决配偶随调安置等相关待遇的人才引进政策。去年4月,学校开西部高校之先河,率先到北京举办高规格大规模人才招聘会,目前已有国内外知名院校的13名博士慕名而来,近期还将有一批博士加盟。此举充分显示了云南农大汇聚四海英才,打造特色大学的决心和魄力。
    项目提升影响
    改革充分激发出了师生员工校兴我荣的责任感、使命感,大家都非常关注学校的发展战略,是搞“全线出击”,还是重点突破?校长朱有勇的回答很形象,“身处边疆,与发达省份的差距很大,只有自主创新,抓住特色,取得突破,做别人做不了的事,才能有所作为。我们虽然拿不到全能冠军,但可以争创单项冠军。”按照这一思路,学校成立了农业生物多样性、植物资源与种质、农业资源环境与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等7个创新团队,在校内打破院系、实验室、研究队伍的条块分割状态,整合不同学科、不同专业的资源,从不同方面展开攻关研究。还广泛寻求国际合作,通过聘请客座教授,将团队中的研究人员送出国外培训,组织高层次学术研讨会等,形成高层次研发平台。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这种“咬定目标,冲锋不止,勇夺单项冠军”的思路,在过去的一年里,为农大带来丰硕果实:
    7月,以校长朱有勇教授为首席科学家,联合7家相关单位共同申报的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项目--《农业生物多样性控制病虫害和保护种质资源的原理与方法》获准国家“973”计划立项,这也是云南省获得的第二项“973”项目。
    8月,学校主持或参与的6项科研成果获得2004年度科学技术奖励。其中两项研究成果获得省科技进步类一等奖。同月,由农大生物多样性创新团队与联合国植物遗传研究室联合申请的全球环境基金项目全面启动。
    9月,云南农大“农业生物多样性与病虫害控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被评估为优秀,在全国参评的48家重点实验室中仅次于清华大学排名第二,为进一步申请国家级重点实验室打下坚实基础。
    10月,版纳微型猪近交系研究取得重大进展,育成20世代具有不同类型特征和遗传标记的18个亚系的近交系,通过专家鉴定,居国际领先水平。
    11月,由农大申报的国家技术发明奖接到国家科技奖励办公室获奖通知。
    农大,正以自己强劲的发展势头塑造崭新的形象。
    创新推动发展
    作为一所农科院校,云南农大除了全力发挥好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的功能外,还把“根须”深深扎到“三农”当中,不断强化“社会服务”功能,探索农业高校教育、科技、人才与扶贫的最佳结合点,创新体制机制,为推动我省及中西部地区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的发展、促进农业增效和提高农民收入提供科学动力和技术支撑。
    近5年来,“利用水稻遗传多样性控制稻瘟病技术”累计推广3500余万亩,每亩增产粮食50余公斤,减少农药使用量60%,累计增产稻谷17.5亿公斤,农民增收节支30余亿元。该技术还广泛应用于防治其它农作物主要病害,在云贵川等省份推广应用2000多万亩,累计新增产量13亿公斤,新增效益15亿元。
    云南农大“高原粳稻杂交稻选育”技术代表了当今国际水平,结合云南实际,选育成功滇型粳稻杂交三系,育成30余个滇型杂交水稻品种,在云贵川3省推广达1000万亩,社会经济效益上10亿元,其中“榆杂29”创造了粳稻单产1108.55公斤的世界纪录,“滇屯502”成为目前种植广、深受消费者欢迎的优质米品种。“滇杂31”、“滇杂32”杂交水稻喜获高产,百亩连片平均单产2004年达850公斤,2005年超过950公斤。
    去年11月,农大又予养育自己的云岭大地以深情回报。以学校教育资源优势与知名企业特色优势相互整合,创建云南农业大学龙润普洱茶学院、成立云南普洱茶研究院,并向国家申办云南普洱茶认证中心,构建产、学、研一体的云南新型茶叶领军团队,促进云南茶叶产业跨越式发展。学校按照“政府扶持、校企运作、高效规范、彰显特色、服务社会”的模式运作,独创以云南普洱茶为载体的茶学教育、科研体系,使之成为既从事教育教学,又开展科学研究,还服务社会产业的特色学院。
    在不断取得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成果的同时,农大还与寻甸、姚安、镇康等县结成扶贫“对子”,选派青年骨干教师,到楚雄州、怒江州、临沧市、大理州、文山州、迪庆州等地县乡任科技副县长、科技副乡长等,使出“浑身解数”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献计出力。
   “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凭改革创新之力,农大闯出了一片新天。农大的明天将更加美好。

 

图片

作者:李 维 王廷尧 陈云芬

图片:

编辑:

上一条:《云南日报》:我省五项成果获国家科技奖
下一条:《春城晚报》:农大校园爱心涌动700师生为患病同学捐款6000多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