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媒体传真>>报纸>>正文

《北京青年报》:云南农大著名教授养猪以明志

来源: 北青网    时间:2006年03月22日    浏览量:

■编者按
 他的名字是“养志”,很“知识分子”,符合他云南农业大学教授的身份,不过,他却用了超过25年的时间来“养猪”,最终养出了一大群“高科技猪”———“版纳微型猪近交系”是世界上第一个大型哺乳动物近交系,将在生物医学研究、异种器官移植等方面“大展宏图”。
 面对一个世界上没有先例、无法确认前景的科研项目,当了25年“养猪专业户”,曾养志的困难和寂寞可想而知。不过,他真的把养猪当成了理想,一代代猪宝贝们抚慰着他的内心:“只要这些猪在,我们就有希望。”
 养猪的曾养志教授似乎符合“养志者忘身”这句古话,不过这么“拔高”他又嫌简单,因为他还有许多杂七杂八的兴趣,从制作火腿、收藏古董到发明输入法,简直没法形容。
 科学家身上,总是有些执拗倔强和匪夷所思的东西吧。
 ◆采访手记从火腿到输入法
 曾养志没有车,每天都走着上班。长年艰辛养成的习惯让他显得有些“吝啬”,不经意间,偶尔能听到工作人员对他的抱怨声。昆明理工大学教授侯明明也一直在劝他:“要善于花钱。钱嘛,用了会再来的。”
 曾老师的办公室在四楼,他的桌上放着一个长年泡着普洱茶、随身携带的“八十年代罐头玻璃杯”,因为他是普洱茶专家,对普洱茶的原理了如指掌,正在自制普洱茶。
 他发明了腌制“宣威火腿”的技术,去年把二十几头猪做成了火腿,从目前的“消费评价”来看,很多人都表示比传统、正宗的宣威火腿还好吃,而且制作方法更加便利、环保。
 当得知我爱好观鸟时,他打开了一间“密室”,里面放着许多鸟类标本,还放着一些牛的骨架,他说他曾经命名过一种牛类,因为云南有许多地理小区域,里面生活着某些独特的物种,“你要事先进行科学推测,然后到现场去实地考察,这样的‘二重证据法’,往往就会有发现。
 曾老师说:“猪是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他喜欢收藏。除了猪,他的抽屉里、书架上,夹藏着、摆放着许多其他的“传统文化”。每到一个地方,曾老师都要到当地的古玩市场、旧货市场去淘金。他收的东西颇杂,不以昂贵见长,而以朴实厚重让人称羡,有玉石印章,有铜壶有陶碗,有如意有镇纸。当他得知我本科专业方向是“古典文献”时,当他得知我的老师教授、学兄学姐学弟学妹们不少都在研究古文献和古文字时,就要我帮他认这些器物上刻的字。其实他是谦虚,有很多字,他都能独立认出来。他把不认识的字拍成照片,委托我带到北京,带给“专家”帮助辨认。
 曾老师发明了一种电脑汉字输入法,取名为“曾码”,第一次见到我时,就给我的笔记本电脑里装上了他的曾码。从我用过一段时间的体会来看,他解决的重点不在“输入法”,而在于配合现代电脑的强大功能,制作了一个庞大的数据库,把输入与复制、查询等合在了一起。比如在他输入法的“诗”类中,你想输入毛泽东的某首词,只需要打上毛泽东三个字,再按一个特殊的键,就可以把《沁园春·雪》整首录入;再比如你是法律专家,想引用《刑法》全文,只需要使用“法”类,键入“刑法”的编码,再加一个特殊的键,全文就进入你的文档了。前一阵再次见到曾老师时,他说,他的专利马上就要申请下来了。
 看来,这个养了20多年猪的曾教授,爱好不是一般的多。
 ■他的“猪公馆”里,养着比小白鼠更好的实验动物
 2005年6月份,我正在单位里偷偷地读汉代官员型学者兼学者型官员刘向编的《新序》,这是一本从各种典籍里抄些有效条目,来辅佐君主和君子们修身养性、齐家治国的“文摘类读物”。不知道在哪一页里,突然读到“善养志者忘吾身”这样的句子。正击掌赞叹间,突然接到昆明理工大学侯明明教授的电话,说他正在云南省驻京办,有一个养着“国家高科技保密猪”的“曾养志”老师正和他在一起。
云南驻京办宾馆的房间很狭小,里面挤着两张床,余留的空间就几乎没了,有些像上海的老房子改造后的那种宾馆。曾老师是到北京来向某个管理部门申请举办鉴定会的,同时邀请一些有超级能量的专家到场。他准备得非常充足。他打开电脑,给我逐页讲他的PPT,讲他的猪,偶尔插一句他的故事。说实话,第一次听到近交系,听到微型猪,听到实验动物,听到“廉价的器官移植”,一时间心里有些被这些知识和知识所附载的伦理观念“冲击过度”,以至于我整个下午都有些昏昏然。
 我努力在弄明白一个伦理学上很吓人的词:近交。植物一向擅长“近交”,有很多植物甚至能够“自体繁殖”、断头再生。在人类的远古神话中,人类的始祖往往都是“兄妹结亲”,似乎也证明了在古代,“近交繁殖”有一定的“因地制宜性”。而过去许多村庄一度盛行的“亲上加亲”,“姑表亲”,也在暗示,纯粹的风俗中,也许夹杂着某些执拗的远古记忆。
 动物中“近亲繁殖”的例子很多,大家熟知的鸽子,一般就是一窝生下来两个蛋,这两个蛋孵出的雏鸽一般也都是一雌一雄,这一雄一雌又可以做夫妻而近亲繁殖出一代代的后代来;朱鹮一度只剩下几只,现在已经扩大到了近百只;麋鹿原产中国,一度濒临灭绝,最后是从早年引入到英国的种群中,又引回来十几只,现在数量已经不少。这些动物家族能够逐步繁盛,有一个原因就是容忍或者“擅长”近交繁殖。有些动物,比如大熊猫,母亲发情时,儿子会跑得远远的;马也是这样,无论你怎么引诱,小公马肯定不会与它的母亲结合。但是猪很有意思,虽然它们在解剖和生理代谢等方面与人体非常接近,但其兄妹或者母子间发生交配时,“没有明显的心理障碍”。这就是猪的近交系能够延续培育的一个先天因素。
 小白鼠是人类有意识地培养的第一个近交系哺乳动物。从上个世纪40年代开始,实验动物已经成了一个产业,产业的中坚,就是我们时常看到的近交系小白鼠。现在,小白鼠已经培育了220世代。
 侯老师说:“或许比小白鼠更适合做实验动物的,就是猪,是近交系猪,是近交系微型猪,这些猪,现在就养在曾老师的‘猪公馆’里。你到云南去看一看就知道了。”
 ■“如果谁培育成功一个猪的近交系,经济价值不亚于重新开发一个大庆油田”
 昆明北郊的黑龙潭森林公园边,是云南农业大学。云南农业大学的后山上,有一个60多亩的“独立王国”。到达这个地方,要从山脚下的校门,一直往山上爬。拐过许多弯,上过多道坡之后,你会走进一条长长的柏树夹道,时常在你以为没有路的时候,路还在延伸,时常在你以为到达的时候,那道隐藏的门还在前面。
 两年前,“王国”的围墙里,矗立起了两座红顶白墙的建筑物,最高处的那一座四层楼,是云南省版纳微型猪近交系重点实验室暨云南农业大学版纳微型猪近交系研究所的实验室兼办公室。现在,这座楼的有些实验室暂时还空着,“虚位以待”,盼望全世界的相关科学家到这里以微型猪近交系为材料做研究和交流。
 顺着实验楼的斜坡往下走上几十米,一座别墅似的二层楼,是著名的“猪公馆”。这里生活着由近400头版纳微型猪近交系各亚系构成的种群。而这些猪,只能算是种群的一半,另外一半,被养育在他们的“祖籍”西双版纳。它们都是曾养志的宝贝。
曾养志1964年毕业于云南农业大学畜牧兽医系(现在的动物科学技术学院)。“开始时,我不喜欢这个专业。直到大二的上学期,我读到了山东大学遗传学教授方宗熙的《细胞遗传学》,认定这才是真正的科学,愿意投身于此。后来,又读到杨纪珂先生的论文集,记得其中有两句话,一是,利用我们中国的优良地方品种,有希望培育成功猪的近交系。二是,如果谁培育成功一个猪的近交系,它的经济价值不亚于重新开发一个大庆油田。”
 毕业后,曾养志留校任教。1977年12月,负责全国猪育种协作组的东北农业大学教授韩光微应邀到云南考察,他向云南农业大学科研处提出,希望到西双版纳考察当地的小耳猪。这一猪种分布的区域,历史上交通极为不便,每个山寨所饲养的家畜很容易自然形成一个小群闭锁繁育体系。这种环境,有可能找到有“近交习惯”的猪。
 云南农业大学派出了林连生和曾养志参加这次调查。调查结束后,科学家们建议州政府重视西双版纳小耳猪的保护和研究。立项申请工作就此展开。然而,由于猪的近交系选育研究在国际上没有成功的先例,云南省科委决定批准《西双版纳小耳猪品系选育研究》项目;近交系选育研究项目则只准进行“近交观察”,不能正式列题,由曾养志负责。
 ■“当时我就认定一个死理,只要不死绝了,就有希望”
 1980年2月,“近交观察”项目开始启动,曾养志从昆明赴西双版纳,与正式调到西双版纳州种猪场工作的技术员张柱昌一道,对当地山寨进行广泛的考察。最后,他们来到勐海县布朗山乡一个拉祜族寨子。这个寨子居住着12户拉祜族农民,坐落在中缅边境一个十分封闭的山谷。由于交通不便,这个寨子一直是个自给自足的小山村,形成一个自然隔离的仅依靠简单的种植业维持生计的封闭山寨。每个农户养猪4~8头不等,其中1~2头是繁殖母猪。这个寨子养猪的传统习惯就是不统一留公猪,而是各户轮流选留小公猪,今年甲户留下一头小公猪,与全寨各家各户的繁殖母猪配种,配完之后就宰杀。第二年又由乙户选留小公猪,第三年轮到丙户。如此循环反复,以至历史上从未到外地引入过其他种公猪。
 曾养志说:“当时我们认定,这样一种封闭式的轮流交配系统,每年所留的小公猪,都可能有机会与它自己的母亲交配,或与它的姊妹交配,或与它的亲戚交配。十多年一次循环,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寨子就自然形成一个具有相当程度近交系数的近交封闭群。”
 他们确实很幸运,那年正巧轮到生产队长家留小公猪,他饲养的母猪刚刚生下的一窝仔猪,就是由这头母猪与其前一胎生的儿子交配所生。仔猪刚满一个多月,他们将这窝小猪连同母猪一齐买下,带回实验站。
 由此,我国第一个猪的近交系选育研究项目开始了。曾养志也从此走上了“养猪专业户”之路。有人因此讥笑他“只会养猪”,好像他不懂得研究这些猪。可能没有人想过,仅仅是“近交衰退”这一关,全世界就只有他养的猪独自闯过了。
 为了获得优良品种,许多动物都是杂交,每个个体身上,都潜藏、叠加着许多基因。而近交,要让基因“返璞归真”,自然会暴露出基因里许多不适合生命生长的表现,这就是大家常说的“近交衰退”。美国、英国等科学家,也一直在做猪的近交系研究,但始终没有成功,原因大概只有一个,他们没有办法迈过“近交衰退”这一关。近交生下的猪,不是病就是死,不是残就是缺,导致繁殖下一代失去了可能,出现了断代。尽管在拉祜族小寨子所选的基础群已有相当程度的近交系数,但正式的近交开始后,近交衰退仍然不可避免。
    同年10月,买回的小猪性成熟后,即以全同胞(兄妹)、亲子交(母子)这两种高度近交方式让它们繁殖。1981年2月开始,陆续产下近交的第二代仔猪,但出现严重的近交衰退。第一世代一共产下仔猪95头,最后只存活3头;第二世代,生下仔猪78头,最终也只存活3头,以后五到六代都有严重的近交衰退,或流产,或死亡,或出现各种遗传疾病。许多人看到这个情况就以为没希望了,但是曾养志采取了与美、英等国科学家完全不同的设计方案和一系列特有的技术措施,使早期仅存的数头猪得以存活继代,而且每个世代始终坚持全同胞或亲子交配。他说:“当时我就认定一个死理,只要不死绝了,就有希望。死了90%,我还有10%,死了95%,我还有5%。所以,我一直不肯放弃。”
 要说曾养志真是幸运,头几代,每代都能留下两三只尚存繁殖能力,而且每次都有公有母。他又存了一个心,就是即使“曾孙”出世了,“曾爷爷”一辈的猪还留存着,这样让其四代同堂,五代同存,为继代保留更多的可能性。一般来说,近交衰退最严重的表现是在前十代之内,只要能度过十代,继代就比较容易,而此后重要的,是要有科学眼光,迅速在每一个类型中精心选择,确认它们的“学术前景”。
 国际遗传学界承认,近交繁殖20世代,就算成功。2005年11月份,曾养志养的猪已经顺利近交繁殖23世代,国内遗传学界的著名专家,像中科院遗传所人类基因组中心主任杨焕明、国际遗传学联合会前主席、复旦大学教授赵寿元、国际实验动物科学理事会常务理事刘一农等,纷纷签字表示,中国率先在世界上培育出了“大型哺乳动物近交系猪”,为将来的实验动物和人类异体器官移植,找到了完美的“合作伙伴”。
 ■微型猪刚出现的时候,见识所限,以为它们的前景就是宠物猪或“烤乳猪”
 今年2月24日晚,一个讲座在北京大学图书馆南配楼举办。侯明明教授先讲,他认为,云南存在着一个全球独有的“生物多样性的黄金十字带”,这个以西盟县为中心,东经90度至105度宽,3000公里长,北纬20度至25度宽,3000公里长的十字交叉地区,处于三条南北向大峡谷与东西向的北回归线交叉的特殊位置,蕴藏着地球上从热带、亚热带、温带到寒带的丰富的生物多样性资源(包括四个层次,生态系统多样性,物种多样性,遗亩嘌院途肮鄱嘌裕�BR> 怎样保护这个“十字带”,又不影响地方的经济社会发展呢?侯教授认为:“开展生态旅游、利用生物技术研究开发生物技术产品这两条道路是上策,而砍树,种人工纯林,用木材、用植物纤维造纸,则是下下策。虽然生物技术产品从临床试验到上市的周期长,生物科技成果转化难、转化率低,但这是云南可持续发展的唯一道路。”由此,侯教授把曾养志引上了讲台———近交系猪的诞生及其科研潜力,成了云南宝贵的生物多样性资源及开发前景的一个例证。
 一张照片打在幕布上,曾养志说:“大家记住了,我现在的几百头猪,就是照片上这只猪和他儿子所交配后产生的后代。”
 过了一会儿,幻灯上又打出一只公猪的照片,“大家一定要记住这只序号为‘521’的猪,没有它,可能会有近交系猪,但不会有微型猪。那是20年前,当时西双版纳猪场的人给我打来电话,说有一只猪,长了一年了,一直长不大,他的兄弟姐妹们都一百多斤了,而它才30公斤大,他担心是不是这只猪喂‘Z’了,问我是不是要把它淘汰掉。我先问他,它长得匀称不匀称,各方面发育是不是良好,他说各方面表现倒都是非常的健康向上。当时我就意识到,好东西出现了。我对他说,你不要轻举妄动,我明天就下来。第二天我就去了,我断定,这是微型基因在这只猪上得到了表达。如果拿它与它的母亲进行交配,那么其后代,有一半可能会是微型猪。事实证明了这一点,因为这只猪,我发展出了521家系,也就是现在的‘版纳微型猪’的源头。说实话,当时见识所限,我并未意识到这微型猪在实验动物和人类器官移植上的可能性,当时我就想,也许可以把这猪培育成宠物猪,培育成‘烤乳猪’什么的。但接下来两三年,全世界就兴起了遗传育种学的热潮,这只猪一下子就变得无比珍贵了。”
    悲伤的时候,只要走进猪场,走到这些宝贝身边,我的情绪一下就好转了
 说起猪宝贝,曾养志如数家珍,一张张照片展示了一个精彩而略显恐怖的世界,基因的丰富能耐毕现无遗,你很难想像那各种各样的猪出自同一对并不起眼的“正常祖先”———有花猪,有全黑的猪,有长獠牙的猪,有长鬃猪,有无毛猪,有身材修长的猪,有体形肥胖的猪,有面貌英俊的猪,有长得难看的猪。“大家一定要记住,它们都是一个母亲和它儿子的后代。这些猪,能够开展无限可能的多种科学研究。”同时,“近交衰退”导致的变异和疾病十分吓人,在培育过程中,曾养志陆续观察到了57种有害、致死和亚致死基因及遗传疾患。“对科学研究来说,即使有害基因或者致死基因也是有用的。”
 曾养志说:“希望在座的各位,能和我一起探讨,这些猪身上,到底该不该、能不能给人类带来福利。版纳微型猪只是云南生物多样性资源中极其窄小的一个方向,大家由此可以想像,云南的天上地下、森林溪流里,还可能藏着多少我们未知的东西。而按照目前的发展方法,也许许多资源,在我们未充分认识前,就已经灭绝。”
 在提问时间里,有一个学生站起来:“20多年,您是怎么忍受寂寞的?”曾养志说:“养猪是很有意思的事,一点都不寂寞,只是很困难,科研前途很难预料。由于很少有人支持,猪经常没食物,我为此多次跟各种领导吵架、争辩、要钱。当许多部门不太支持的时候,当遭遇一些学术骗子的时候,当我情绪悲伤的时候,只要走进猪场,走到这些宝贝身边,我的情绪一下子就好转了,我知道只要这些猪在,我们就有希望。”
 “虽然我现在仍旧没有钱,虽然我现在仍旧不受重视,但我还有很多理想,理想的核心,就是以中国,以云南,以我现在的这些条件做基础,建立一个开放的国际科学研究中心。中国科学家经常附在他人的名单之后,希望在我这个中心,我们能够做主。”
 ◆名词解释实验动物
 在生物科学和人类医学研究中,通过实验动物检验预期的设想,是整个生命科学研究必不可少的环节。在检验各种药物的作用和效果,致畸致癌物质对有机体的遗传影响以至探索海洋和宇宙中的生命现象等科学领域,都需要使用“类人型”的实验动物,其体型、结构、基因功能与人类越相似越好。而猪在解剖结构和生理代谢等方面与人类就十分接近。
 近交系动物的基因高度纯合,遗传背景清楚,从而可以减少在实验中由于实验动物个体之间的遗传差异而造成的偏差,为生物医学及整个生命科学研究提供灵敏度高、特异性强和重复性好的实验材料和模型。 
    普通猪生长过速,体形太大,难以充分利用。近50年来,美国、德国、日本等国专门培育用于生物医学实验的小型猪,但是它们的共同缺点在于都不是近交系猪。有关专家认为,我国培育的版纳微型近交系猪是十分理想的实验动物。

 

 

 


   

图片

作者:未知

图片:

编辑:

上一条:《春城晚报》:3000名农大学子将觅“婆家”
下一条:《云南日报》:水稻新品种“滇604”试种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