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媒体传真>>报纸>>正文

云南日报:驻村更“驻心”

——记保山市林业技术推广总站副站长、扶贫工作队员董诗凡

来源: 云南日报    时间:2018年04月25日    浏览量:

2016年初,52岁的他主动报名被单位先后选派到昌宁县珠街彝族乡子堂村、柯街镇腊邑社区驻村扶贫工作队,两年驻村500余天,足迹遍及昌宁县8个乡镇20个村(社区),培训村民100余场次6000多人次。

2018年2月12日凌晨1时许,连续在施甸县跑了4个乡镇开展了4天技术培训的他,突发双侧小脑大面积梗死并出血。两个月过去了,他仍然躺在医院的病床上。住院期间,他的电话仍然每天响起—乡亲们还有太多的话想和他讲,还有很多问题请教他。

他就是保山市林业技术推广总站副站长、驻村扶贫工作队员董诗凡。

带初心出发

2016年2月25日,身患高血压的董诗凡不顾亲人、同事的劝阻,来到距隆阳200多公里、地处黑惠江畔的珠街乡子堂村,开始了他的驻村扶贫工作。

子堂村有12个村民小组289户农户1183人,90%以上的村民都是彝族。2012年以来,该村在巩固烤烟产业的基础上,发展澳洲坚果3600多亩。由于缺乏技术,管理不善,效益极低,当地干部群众一度丧失信心。

“我是一名从事果树技术研究与培训近30年的林业工程技术人员,多年来我的工作都在跟农户打交道,我了解农民对林业技术的渴望与需求。这次驻村扶贫,与农民零距离、长期相处,并为之做点实实在在的工作,也是我多年来的愿望。”

“送钱送物,不如送技术。”“产业扶贫才能拔穷根。”在董诗凡的驻村扶贫民情日记里,记者感受到他那一颗滚烫的扶贫“初心”。

初到子堂,董诗凡结合开展精准扶贫入户调查,主动收集子堂村林业产业基本情况,分析当地核桃、澳洲坚果、橄榄等主要木本油料产业建设情况与存在问题,起草了《珠街乡子堂村林业产业调查与扶贫思路》《子堂村林业科技帮扶计划》等。

2016年3月初,在驻村工作队和村“两委”的支持下,董诗凡在子堂村组织了澳洲坚果抚育与嫁接技术培训两场,培训坚果种植户100多人次。

结合技术培训,董诗凡还从外地引进了适宜干热河谷发展的澳洲坚果良种接穗40公斤,发放给50多名学员嫁接并跟踪辅导。几天后,他又坐船来到黑惠江以东的金宝、黑马两个村开展了4场澳洲坚果技术培训,培训农户近300人次。

驻村扶贫两年,董诗凡驾着自己的私家车往返于隆阳和子堂村、腊邑社区之间,还驱车跑遍了昌宁县的8个乡镇20个村(社区)。

得知他患有高血压病,子堂村“两委”干部和驻村队友经常提醒他晚上少熬夜。 “没事,我随时带着降压药,可以按时服药。”面对大家的关心,董诗凡还不忘叮嘱队友和村组干部,“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大家要爱惜身体。”

让手艺落地

“听说老董来了,但人还没见着他就上山了,跑得可快呢,年轻人都追不上。穿个迷彩服和黄胶鞋,挎个单肩包,包里装的是枝剪、嫁接刀、塑料薄膜、笔记本等。” “哪块林地是谁家的,多少棵核桃树、坚果树,新树老树多少,家里几口人,他都说得出来,比谁都清楚。”在山区群众心中,董诗凡不像一名林业高级工程师,而更像一名“土专家”和亲戚。

昌宁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珠街乡党委书记字欲知感叹道,董诗凡是扶贫路上的“播种机”,他的到来不仅让子堂村重拾了发展坚果产业的信心,更填补了全乡核桃、坚果等林果产业抚育管理的一项空白。

“在技术上,老董对老百姓毫不保留,留下的是一支永远不走的工作队。”珠街乡子堂村党总支副书记茶俊杰说,这支队伍如今越来越壮大。

驻村子堂,董诗凡想方设法让技术“落地”,专门培训并组建了一支30人的果树专业技术队。并通过协调项目,完成了全村3600多亩澳洲坚果种植基地良种改造。

推动农民向技术型转变,以“扶智”“扶志”提升山区“造血”功能、彻底拔去“穷根”,这位穿得比农民还农民、手掌比农民还粗糙的高级工程师。白天一次次爬上树梢,向果农演示剪枝、枝接芽接等技术,晚上则经常在村委会、在村小学教室里,用最通俗易懂的语言给村民作技术培训。

“就怕你们不找我呢,我随时开机,欢迎你们来电话。”每次讲课,他都把自己的手机号码留给村民,让大家随时能找到他。

做贴心老表

董诗凡性格开朗,平易近人,当地干部群众都亲切地称他“老董”“董工”“董老师”“董师傅”“董叔”……子堂村的彝族群众还喜欢喊他“老表”,因为他的微信名叫“三表哥”。

2017年3月17日,董诗凡离开子堂村,转战柯街镇腊邑社区担任驻村扶贫队员。临行前,他还不忘提醒子堂村党总支书记李飞按时给村委会门口的那棵芒果树除萌蘖、解捆绑。

董诗凡到腊邑社区后,有一次李飞向他咨询村里成立坚果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事情。正在开车的董诗凡承诺当天回复他。当晚23时,董诗凡通过微信回复了李飞成立合作社的有关流程、注意事项。“答应基层干部群众的事情,董叔从不拖延。”李飞说。

“你看我还一直通过微信向他请教果树的管理技术。”子堂村村民殷志春是一位身残志坚的彝族农民。2016年董诗凡驻村期间,经常到他家里串门,不仅鼓励他发展林果产业脱贫致富,还帮助他嫁接了三棵晚熟芒果树。得知殷志春想发展火龙果但缺乏资金和技术,董诗凡便从工作队员经费中拿出2000多元,到潞江坝购买火龙果苗和水泥桩,免费提供给殷志春试种。

“去年已经部分挂果,今年一定会有好收成。”看着长势良好的2亩火龙果,殷志春发自肺腑地说:“老董是一个实在人,是一个好人啊!“

“希望您能坚强地战胜病魔,我们都很想您!加油!”得知董诗凡在昆明住院尚未苏醒,这位彝家汉子泣不成声,编了一条微信发给董诗凡,祝他早日康复。

“董兄弟跟老百姓贴心,合得来。现在他生病住院了,很想去看看兄弟!” 64岁的彝族老人杨秀冬泪流满面地说,“好人有好报!相信我的兄弟一定会好起来的!”

柯街镇腊邑社区奎角村民小组罗永张得知董诗凡病倒的消息后表示,“老董答应过我,要来帮我改良坚果实生苗,我们都希望他快点好起来……”

用真情扶贫

两年工作队,一生农村情。

在董诗凡2017年的驻村扶贫工作总结里,记者读到了这样一组文字:“参加工作30年,我的工作都是为基层群众服务,都与农民分不开。但是与基层干部同吃、同住、同劳动,与农民长期相处,这样的机会不多。回顾两年驻村工作,我的感悟很多。感到自己在思想上受到了深刻的教育,工作能力得到了提高,党性认识也得到了加强。”

董诗凡用“心”扶贫,更用心总结出了三条驻村工作方法:搞好调查研究,是做好驻村工作的基础;与群众零距离接触,了解他们的疾苦和需求,与他们交朋友,多办实事、办好事,是打开驻村工作局面的突破口;与村级班子团结一致,同心同德,协助抓好班子自身建设,是完成驻村工作任务的重要保证。

为实现“党建扶贫双推进”的目标,2017年,董诗凡在工作队及腊邑社区“两委”的支持下,筛选50名党性强、乐于助人的社区党员,开办了为期5天的腊邑社区“党员绿色技能习训班”。

培训中,董诗凡通过实作培训与理论讲授相结合的方式,让学员初步掌握了核桃、坚果等经济林果的抚育管理嫁接技术。同时,让每个党员学员与3户建档立卡贫困户签订了帮带责任书,形成了“党员带+农户跟”的学科技、用技术的产业发展机制。

两年来,他撰写调查报告4份、民情日记100多篇,参与入户调查400余户;向派出单位及相关部门争取资金达50万元,争取项目20余个。

腊邑社区的干部群众都说,经他培训过的农民,大部分都成了当地的“师傅”,在村里传授果树抚育管理和嫁接技术。

“不要心疼核桃树的枝干,锯掉一部分才能更加丰产。”“施肥要深开槽,这样肥力吸收才好。”为推广新技术,董诗凡不遗余力,农民都听他的、信他的科学技术。就这样,同样的山地,种活了核桃树;同样的核桃树,结出的果子大而多。

你把群众放在心里,群众就会把你举过头顶。

“山高路远的子堂,坐落在黑惠江两岸。扶贫队员来帮忙,草烟抽出了纸烟味,纸烟赛过了桂花香。感谢亲人共产党,给我们派来了‘领头羊’! ”

3月25日傍晚,子堂村委会火塘边,年轻的党总支书记李飞用彝族山歌表达了村民们对董诗凡的思念之情。

新闻链接:http://yndaily.yunnan.cn/html/2018-04/19/content_1214333.htm?div=-1

图片

作者:贾云巍 李建国

图片:

编辑:刘俊

上一条:春城晚报:全国评出25件学生党支部推荐展示特色作品,云南农大入选
下一条:科技日报:科技扶贫为云南脱贫攻坚战增添新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