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媒体传真>>报纸>>正文

昆明日报:云南农业大学驻村工作队 要让党徽熠熠生辉

来源: 昆明日报    时间:2022年01月25日    浏览量:

今天,是云南农业大学热带作物学院青年教师邝又榕到达“抵边村”的第38天,刚从卡点回来的他很高兴,物理阻拦设施加固工程有了新进展。

在到达抵边村的一个多月时间里,邝又榕和两位伙伴用一步一步的脚步丈量着祖国的边境线,与全体边境执勤队员一道,在艰苦而又枯燥的环境中守着边境、守好国门。

穿梭于250多个执勤哨点之间

什么是抵边村?那是大多数人从未听过也从未涉足过的地方,从地图上看,邝又榕和同事到达的勐马镇东乃村、双相村、勐啊村3个抵边村位于祖国最西南边缘,与缅甸第二特区佤邦仅有一山之隔、一水之隔甚至一步之隔,是云南省374个抵边村(社区)中的3个。

26岁的邝又榕和同岁的李金晶、35岁的陈小龙本是学校派驻勐马镇帕亮村、贺安村开展乡村振兴驻村工作队的队员,去年12月,根据云南省委组织部《关于向抵边村(居)民小组全覆盖选派第一书记和驻组干部的通知》,3人接到电话,被调整至更边远、更靠近国境线的东乃村、双相村和勐啊村分别驻守,协助边境一线开展强边固防、乡村振兴相关工作,他们二话不说答应下来,至此,3人的驻村工作“日志”,又翻开了新的一页。

沿着山峰、河流新搭建起来的一排排物理阻拦设施,是3人所驻扎的抵边村上最为惹眼的“建筑”,从勐啊村至东乃村的边境线上,3米多高的铁丝网连成一线,绵延46.04千米。

3名驻村工作队员身影出现在了73.88千米的边境线上,还有执勤卡点、村民小组中,他们与各级强边固防突击队、党员先锋队、当地民警一道,穿梭于250多个抵边执勤哨点之间,走点串山、巡边巡查。在漫长的边境一线上,很多地方并没有路,有的地方需要手脚并用,才能“爬”上去,扛着锄头边走边挖,为自己开辟出一条可走的路来,对于3人来说已是常事。

有一次,在巡防时,因为地形陡峭且没有支撑物,邝又榕在抓扶时不慎被铁丝网划伤,鲜血立即汩汩流出,他只用清水稍做“消毒”后,就继续上路。

有的时候夜间巡逻太晚了,他们分别就要在所巡防段的哨点住下,抵边一线自然环境复杂,哨点条件简陋,有的在江边沿着陡坡搭建,有的则“卡在”山间寒风凛冽,夜间山上雾气浓重、风大而急,3人只好将自己紧紧蜷缩在迷彩服里,裹着棉衣囫囵睡一晚。

3人总是说,无论是乡村振兴,还是强边固防、边境疫情防控,都是党的任务,都要尽己之力认真完成。

让宣讲接地气冒热气入人心

驻村工作队有一项重要工作职能便是宣传好党的强农惠农富农政策。邝又榕和李金晶是普洱人,陈小龙来自湖南,3人有着不同的口音。但他们有一个共同的信念:要让宣讲接地气、冒热气、入人心。所以3名驻村工作人员都尽量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边民群众宣传防偷渡、防走私、禁毒防艾等各类法治知识,教育引导边民群众学法、尊法、守法。

在一次做宣讲时,有位村民向邝又榕抱怨:没有享受到应有的好政策。邝又榕在耐心听完村民的描述后,又仔细地罗列出了他及家庭目前所享受到的各项补助补贴。在邝又榕的一一梳理后,村民豁然开朗:“原来不是没有,是我自己没搞清楚啊,感谢党和政府的关心。”

详细询问和记录进村入寨人员的行程、身体状况等信息,也是邝又榕3人的日常工作之一,但是当地很多群众不通汉语,所以在执行这项工作时,有时候还需要当地人做口头翻译,但他们不厌其烦,总是一遍又一遍地耐心、热情询问和记录。

邝又榕、李金晶、陈小龙3名驻村队员是尚且稚嫩的年轻人,也是边境地区庞大驻村一线工作队伍中的一员,他们远离家人和朋友,离开熟悉舒适的工作环境,到最边远的地方,做着边境地区最需要的事情,用看似微小实则伟大的行动践行使命、贡献力量,问及感受,3人是这样说的:“要让胸前的党徽熠熠生辉。”


新闻链接:https://wap.peopleapp.com/article/rmh26153607/rmh26153607

图片

作者:杨艳萍

图片:

编辑:潘伟荣

上一条:中国日报:云南省维西县塔城镇藏红花特色产业基地挂牌
下一条:云南日报:学习领悟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丰富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