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媒体传真>>报纸>>正文

云南日报:构建“大思政”育人新格局 提升大学生生态文明素养

来源: 云南日报    时间:2025年03月31日    浏览量: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时代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高等教育在培养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人才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高校应通过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构建高校生态文明课程体系、完善协同育人机制和建设绿色校园,构建“大思政”育人新格局,提升大学生生态文明素养,为美丽中国建设贡献力量。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升高校教师生态文明素养。高校是生态文明教育的前沿阵地,教师在高校生态文明教育中发挥重要作用,提升高校教师队伍的生态文明素养,能为大学生提供更好的生态文明教育。一是加强高校教师生态文明教育培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高校教师要坚持教育者先受教育,努力成为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通过专业的生态文明教育培训,学习相关理论、政策法规等,提升高校教师的生态文明理论水平。二是提升高校教师参与生态文明科学研究的积极性。高校教师要结合自身科研方向积极参与到生态文明的科学研究当中,从不同的学科视角深入研究生态文明,把握生态文明理论动态,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理论支撑,将生态文明教育与科学研究有机结合,提升生态文明教学的质量。三是鼓励高校教师参加生态文明实践。高校教师不仅是生态文明理念的宣讲者,也是践行者。鼓励高校教师利用周末和假期参加生态文明实地考察,了解我国目前生态环境与保护的现状,鼓励高校教师积极参加生态文明公益活动,宣传生态文明理念,传播生态文明知识,在生活和工作中做到身体力行,起到示范引领作用。

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构建高校生态文明课程体系。一是要坚守高校思政课主阵地。每门思想政治理论课对生态文明教育各有侧重、相互联系并形成体系。大学生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能较为系统地了解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能深刻领悟其思想内涵,了解相关政策、法规、案例以及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取得的重大成就,并知晓中国面临的生态风险、挑战和应对措施;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生态价值观。二是要整合多学科资源,充分发挥课程思政的作用。生态文明是一门综合性的交叉学科,涉及生态学、环境学、地理学、气候学、水利学、农学、法学、管理学、经济学、哲学等。高校要发挥各学科优势,整合资源,开展跨学科研究和教学合作,将生态文明教育融入专业课程,让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并开设生态文明教育选修课和学术讲座,构建高校生态文明课程体系,实现生态文明理论的体系化传承。让大学生从不同视角深入了解生态文明理念,将理论知识融会贯通,做到学深、学透、学活。

创建生态文明教育实践基地,完善协同育人机制。高等院校要加强与生态文明相关博物馆、科技馆、科研机构和生态企业等合作,完善协同育人机制。联合开展生态文明科学研究,创建生态文明教育实践基地,为大学生提供较好的生态文明实践场所,促使大学生能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场景和生活中,帮助大学生更好地践行生态文明理念,成为生态文明的宣传员和建设者。

建设绿色校园,践行生态文明理念。高校是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地方,积极采用节能、节水、环保、再生、资源综合利用等绿色产品,提升校园绿化美化、清洁化水平,建设绿色低碳校园。发挥学生组织和志愿者的积极作用,精心开展全国生态日、节能宣传周、世界水日和中国水周、粮食安全宣传周等活动,营造浓厚氛围,培育绿色校园文化。定期开展公益讲座,引进校外专家与校内教师协同育人,组织大学生参加环保技能培训及社会实践,推进绿色校园建设,践行生态文明理念。


原文链接:https://epaper.yndaily.com/app_ynrb/2025-03/31/content_99350284.html

图片

作者:马瑜 杨玲

图片:

编辑:朱伯钧

上一条:云南日报:2025数字普洱茶论坛在勐海县举办
下一条:中国科学报:全球首个本科专业再上热搜!云南咖啡凭啥出圈?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