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棵咖啡树从苗生长到能结出咖啡豆,至少需要3年;一棵咖啡树能稳定出产、可用的咖啡豆的时间是5年。所以,至少要到大四才能喝到自己亲手种植的咖啡豆。”
“咖啡树叶子是椭圆形状的,而且表面很光滑。咖啡豆是咖啡果内的种子,咖啡果其实也是可以吃,吃起来有点甜甜的味道。”一年前,来自山东的康子然对咖啡知之甚少,如今对咖啡种植栽培、咖啡工艺等知识她已经可以侃侃而谈。
2024年初,云南农业大学获批开设“咖啡科学与工程”本科专业,成为全国首个开办咖啡本科人才培养的高校。当年9月新学期,来自1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98名首批咖啡本科学生顺利入学,康子然是其中一员。
2025年春季新学期已经过半,当“咖啡”成为本科专业,学生们的就读体验如何?与职业教育中的咖啡人才培养相比,本科层次的咖啡人才培养有何不同?近期,新京报记者采访了云南农业大学热带作物学院咖啡专业负责人陈世伟和学生,试图找到答案。
培养懂种植、会加工、能经营的全产业链人才
“根据相关报告,2023年,全球咖啡收获面积超过1200多万公顷,农业产值达到374亿美元。我国的咖啡消费量达30万吨、咖啡产值已经达到了55亿元。仅云南的咖啡种植面积就达到114万亩,农业产值54.3亿元。”陈世伟用一组数据说明咖啡产业的规模。
这也是云南农业大学申请咖啡本科专业的重要因素之一。“咖啡产业涉及第一产业(农业)、第二产业(加工制造)、第三产业(服务),在产业各阶段形成放大效应,价值不断提升,全球的咖啡市场可达近千亿元。从产业角度来讲,很有必要设置咖啡相关专业。”陈世伟提到,中国近十年的咖啡产值不断增长,亟须相关的专业人才。
记者注意到,目前,国内不少职业院校已经开设咖啡相关专业,比如北京市丰台区职业教育中心学校从2019年就开设了咖啡技艺专业。既然已有职业院校进行咖啡专业人才培养,为何还要开展本科层次的咖啡专业人才培养?两者的区别在哪里?
在陈世伟看来,咖啡产业的蓬勃发展,不仅需要具备冲煮、拉花等技能的人才,还需要具备更深入的理论知识和技术的人才。他举例说,云南地处高原,气候多样,“在种植端,不同地区的土壤结构不一样,其营养物质也不同,在咖啡种植的过程中,需要根据土壤的特性调整营养成分,以促进咖啡产量。在加工端,涉及咖啡脱皮脱胶、咖啡发酵的调控、咖啡产品的精深加工等,这些过程可以有效控制咖啡产品质量。此外,利用咖啡市场的变化让农民受益,都需要更多的专业知识来支撑。”
陈世伟表示,与职业教育层次的咖啡人才培养相比,本科层次的咖啡人才培养更注重贯通整个咖啡产业的理论和技术知识,从咖啡种植、加工到咖啡的销售、贸易乃至店铺经营管理等,培养的是服务全产业链的咖啡人才。“咖啡是云南的特色产业,简单来说,我们要培养的咖啡人才是懂种植、会加工、能经营,在咖啡全产业链上能够起到引领作用的复合型人才。”
记者了解到,多年来,云南农业大学热带作物学院围绕咖啡等热带作物资源开展科研和教学,并取得和推广了大量成果。“我们所研发的技术已获得大量实际应用,开发的相关技术和配套设备获得业内企业,甚至国际咖啡研究和生产者的好评。”陈世伟解释。
过去,与咖啡相关的课程被放在林学、农学和食品科学的课程体系里。如今,前期所积累的教学经验和科学研究成果被运用于咖啡科学与工程专业“复合型人才”的培养中:咖啡风味化学、咖啡机械与设备、咖啡烘焙与品评学、咖啡质量与安全检测、咖啡工厂设计与环境保护、世界咖啡贸易学……专业课程贯穿咖啡生产、质控、交易等全产业链多个环节,涉及食品学、农学、林学、经济学等多个学科。
从种咖啡苗开始的“历练”
在云南农业大学热带作物学院,建设有专门的教学实践基地和咖啡种质资源圃,目前已收集260余份种质资源。
陈世伟介绍,咖啡科学与工程专业大一主要设置通识和专业基础课程,大二开始专业的核心课程学习,涉及咖啡工程原理、加工、烘焙、品评、质量分析、机械设备、经营贸易等,实践课程占比达45%以上,每门课程都契合产业发展需求。
咖啡栽培学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课程,“学生们到苗圃基地学习育种、栽培,要定期检测咖啡树长势,学习如何调节咖啡苗的生长。”陈世伟表示,校园的苗圃里有很多抗病抗虫、产量高的咖啡品种,学生们在这里学习如何辨识不同的咖啡品种、如何通过栽培使咖啡产量更高、品种优势发挥到更大。
咖啡田间的种植管理也是学生们要学习的内容,了解不同品种咖啡的种植特性,才能为之后的生产和创新打下基础。从了解咖啡树的习性,再到田间管理咖啡苗,学习咖啡和哪些农作物可以套种,康子然在老师的指导下、在实践中,慢慢学会了咖啡的栽培种植、土地开垦、设计排水、防治病虫害等知识。
“一棵咖啡树从苗生长到能结出咖啡豆,至少需要3年;一棵咖啡树能稳定出产、可用的咖啡豆的时间是5年。所以,至少要到大四才能喝到自己亲手种植的咖啡豆。”康子然笑着说道,好在校园里有很多老师、学长学姐种植下的咖啡树,正值盛年,“前人栽树,后人喝咖啡”。
实践性强是咖啡专业人才培养的一大特点。记者了解到,咖啡专业实行的是“2+1+1”的多学科交叉融合的新工科人才培养模式,由云南农业大学热带作物学院与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云南省农业科学院及相关企业等单位联合开展培养。
“前两年在校内主要进行理论课学习和相关实践操作,中间一年去科研院所或咖啡种植、咖啡加工企业实习。在这个阶段,学生们带着问题,在校内外双导师的指导下开展研究。最后一年再回到校内,结合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再深化专业课程学习。”陈世伟解释,之所以将校外实践提前至大三、并在大四设置部分专业课程,也是考虑让学生们养成“理论——实践——理论”的终身学习习惯。
谈及学生未来的成长和就业路径,陈世伟介绍,该专业一级学科为食品科学与工程,学位授予门类为“工学”,“学生们在校期间也将学习食品科学与工程相关知识,未来可以到科研院所或咖啡相关企业工作,也可以自主创业。还可以继续深造,考取食品科学与工程的研究生,也有出国交流的机会。”
今年拟增加招生名额
课程之外,学生们的生活里也充满着“咖啡”的味道。
大一一入学,康子然就加入了学校的“咖啡爱好者协会”,这是一个纯学生组织,对所有学生开放,也会组织学生参与国内外咖啡赛事。“我舍友前段时间刚拿到了手冲冠军。”康子然告诉记者,自己每周都会去两三次协会,将咖啡豆打磨、过筛,冲出一杯专属于自己的咖啡,认真品尝,“喝得多了就能品出是哪个品种,甜度、苦度、酸度都不一样。”
在陈世伟看来,咖啡专业已经设计了丰富的专业课以及实践课内容,但是在面对人工智能的冲击时,在课程内容上仍有改进的空间。“如何把人工智能融入教学,这是所有老师都要思考的问题。”他举例说道,有学生想要研究咖啡采摘机器人,“未来我们需要把人工智能、智能设计等相关课程加入进来。”
与此同时,作为全国首个设置咖啡本科专业的院校,一直备受社会关注。“如何把学科知识、课程体系、培养体系结合起来,还需要更多的相关人士参与和帮助。例如创新校企合作方式、强化国际合作等等。”
此外,针对师资配置,陈世伟也认为在新工科人才的培养中,咖啡专业师资背景的多元化也需要加强,以便于帮助学生在学习和就业中发挥更大优势。“我们目前的师资主要是两部分,校内导师具有食品、农学、化学等学科背景,在咖啡相关领域出过很多研究成果;校外导师主要是咖啡行业领域的专家以及企业技能大师。”
距离2025年高考还有两个月的时间。云南农业大学也将迎来致力于投身咖啡行业的又一批新鲜血液。
“去年我们的招生计划是100名学生,今年有望增加一定的招生名额。”陈世伟表示,就像咖啡让人提神一样,自己也在这群年轻人身上看到无限可能,“前不久有学生在思考如何利用咖啡副产物,有学生就说‘我们认为可以同非遗民族文化产品结合起来,充分利用两者的优势’。”
原文链接:https://m.bjnews.com.cn/detail/17442768831681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