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媒体传真>>网络>>正文

人民网:滇型杂交水稻创始人50年努力 创造单产世界纪录

来源: 人民网    时间:2015年08月24日    浏览量:

       人民网昆明8月21日电 李铮友教授是我国滇型杂交水稻育种研究的创始人,是云南水稻杂交育种研究的重要奠基人。他育成了我国第一个水稻细胞质雄性不育系,通过籼粳搭桥人工创造出了恢复系、实现了高原粳稻的“三系”配套;他最早提出的粳稻高产株型育种模式,为云南粳稻品种改良奠定基础,经50年的努力,育成的粳稻品种和滇粳杂交稻先后创造了水稻单产世界纪录;通过系统改良育成了一批云南名特优籼型香软米品种。

       李铮友育成的水稻新品种(组合)在国内外大面积推广应用数千万亩;先后获国内外科技奖励20余项,其中获全国科技大会个人奖和集体奖、云南省科技进步一奖4项、袁隆平农业科技奖、巴基斯坦农委会荣誉奖等;获全国中青年有突出贡献专家、全国劳模和云南省劳模荣誉;出版了《滇型杂交水稻》等4部学术专著。

 

       率先育成我国第一个水稻雄性不育系,创建了滇型杂交水稻育种体系

 

       据了解,自1965年在保山发现水稻雄性低不育株,便在全国率先开展粳型杂交水稻的研究,组建我国第一个粳型杂交水稻研究协作组。1969年育成我国第一个水稻雄性不育系---滇1型粳稻红帽缨不育系,后来相继育成滇2 型至滇10型细胞质源不育系。提出通过籼粳杂交从籼稻中导入恢复基因的人工制恢技术路线,在全国率先育成粳型恢复系南8,在1973年实现粳型杂交水稻“三系”配套,建立了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滇型杂交水稻技术体系,并用于培育甬优和津优粳杂系列。在1970年还最早发现了部分滇1型不育系育性转换与温度有关的“温敏雄性不育”现象,为实现滇杂“两系化”奠定了基础。育成的滇杂系列组合(品种),是目前云南杂交粳稻的主推品种,推广应用覆盖云南及周边省份的主要粳稻区。

 

       创造性地培育出粳稻的高产株型,育成的水稻品种先后创粳稻高产世界纪录

 

       李铮友教授提出“羊脚马尾型”的粳稻株型育种模式,大幅度提高了粳稻的单位产量,使云南粳型水稻单产由不知名到目前名列全国第一。其中,1980年代主持育成的“滇榆1号”是我国第一个籼粳远缘杂交育成的常规粳稻良种,1983年创下了亩产1024公斤的当时粳稻单产的世界纪录,提供了具有“理想株型”、不早衰、高产、品质好、亲合力强的种质资源,在云南省乃至全国各地成功应用。

       50年来,李铮友率领的团队育成了高产优质抗病(逆)滇粳杂品种20多个在国内外推广;育成的“榆杂29”1994年创下了亩产1108.55公斤的当时粳稻单产的世界纪录;2005年在云南省保山种植的滇粳杂“滇杂31、滇杂32”,百亩连片亩产超过了950公斤,打破了当时全国超级稻百亩连片的高产纪录。

 

       拓展了滇杂在南亚和东南亚等国家的研究与推广应用


       李铮友教授多次受邀在菲律宾、巴基斯坦、缅甸、柬埔寨、印度尼西亚等国从事滇型杂交水稻的研究推广工作。1995~2000年受全国政协和商务部的委托,作为专家组组长,到巴基斯坦指导开发优质杂交稻,期间还多次赴菲律宾国家水稻所指导滇型杂交水稻育种与应用研究。利用巴基斯坦优质稻为亲本材料选育出了优质巴斯马蒂杂交稻。培育的软米杂交稻 “滇巴43”、“滇巴21”已推广到巴基斯坦和孟加拉等国家,目前“滇优7号”受到印尼农业部的推广,在印尼大面积种植。

       李铮友教授对我国杂交水稻的发展及云南水稻科技的进步做出了重要的贡献,1978年与袁隆平同期荣获全国科学大会奖,同时荣获第五届袁隆平农业科技奖等标志性科技成果。滇粳杂繁育技术已成为引领国内外粳杂育种的特色鲜明的一面旗帜、一颗标杆,得到了国内外水稻同行的普遍认可和高度关注。

       值得一提的是,李铮友教授系统改造了云南地方传统软米品种,育成一批云南名特优籼型香软米品种。在上世纪70年代,率先利用国际稻(IR系列)对云南地方传统软米品种进行杂交改良,育成了一批香、软、糯、紫云南名特优籼稻品种,如“滇屯502”、“滇陇201”、“滇瑞408”等,在省内外大面积推广应用,至今仍是云南特优香软米品牌“遮放贡米”等的主要原料品种。()

 

新闻链接:

http://yn.people.com.cn/news/yunnan/n/2015/0821/c228496-26069415.html

 

图片

作者:歹永聪

图片:

编辑:

上一条:云南网:滇型杂交水稻研究走过50年 曾创粳稻单产世界纪录
下一条:云南网:滇型杂交水稻发展50年暨杂交粳稻科技合作论坛在昆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