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媒体传真>>网络>>正文

云南文明网:云南农大实施"一核心三基础五结合"系统模式推进精准扶贫

来源: 云南文明网    时间:2016年06月30日    浏览量:

  木署村委会隶属于姚安县前场镇,位于楚雄州西北部,姚安县城东部,距县城27公里,平均海拔2100米,平均气温15.5℃,无霜期242天,设8个村民小组,有农户302户1267人,其中90%为彝族,2014年末有建档立卡贫困户67户208人,贫困发生率为16.4%,贫困户人均可支配收入2650元,是个典型的高寒山区和少数民族地区,农户收入主要依靠传统的种养业和外出务工(低技工),渠道单一,增收难。2016年脱贫摘帽的攻坚任务紧迫而艰巨。

  2015年9月,云南农业大学挂联该村以后,经过严密细致的实地调研和科学分析,切实发挥高校科技人才资源优势和特色,结合该村实际,制定了“一核心、三基础、五结合”的扶贫模式。这种模式以政府组织为枢纽、以市场需求为动力、以科技力量为突破,系统整合,围绕“精准扶贫”这一主题发力,利用市场机制实现资源转化,实现真正的可持续发展,达到精准脱贫的目标。

  “一核心”:指扶贫工作以高原特色农业发展为核心。产业发展是扶贫的着力点,针对该村资源、气候特点,确定以发展高原特色农业为核心作为产业发展定位,切实解决增收难题。

  “三基础”:一是以精准调查为基础。每个贫困村、每个贫困户的致贫原因都千差万别,只有通过深入调查,才能制订“对症”的精准脱贫方案。经过首轮遍访工作,该校共对木署村的贫困户收集了54份《云南省遍访贫困户问卷调查表》,从中整理了帮扶干部针对不同贫困户提出的帮扶措施和建议244条,进一步找准了致贫原因。二是以科学规划为基础。扶贫工作既要目光长远又要立足现实,既要发展产业又要改善民生,科学规划是精准扶贫的先决条件。省农大经过深入村组实地规划,多次专题研讨制定了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方案,整理出了2项适用于木署村的专项帮扶项目,分别“承包”到全校所有学院,把最优势的专家团队分配到项目中去,以项目发展来带动脱贫规划的实施。三是以调动资源为基础。家庭贫困不等于土地贫困,也不等于资源贫困,通过实地调研,该村土地肥沃、水源丰沛、空气清新、光照充足、气候偏冷,具有得天独厚的发展高原特色农业的优势。通过云南农业大学引进 “大学生人力资源”、“科研成果转化资源”,创造性地开发利用当地自然资源和争取整合扶贫资金,迅速将各种资源转化为发展脱贫增收产业的生产力要素,投入到了扶贫工作中。

  “五结合”:一是与大学生创新创业相结合。该学校在大量实地走访调研的基础上,针对木薯村没有主体产业、当地农产品销售渠道少卖出难等现实问题,一方面,充分发挥学校的人才科技优势,支持帮助木薯村发展主体产业,同时,结合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的要求,积极思考、主动谋划,努力探索试行“学校+大学生创业+农户农产品”的精准扶贫模式。二是与农村专业合作社相结合。建立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展专业化合作,整合一定量的土地、资金、劳动力等资源,实现规模种植(养殖)、批量加工销售,有效解决“小而散”的难题,解决个体家庭生产力不足的问题,形成一定规模也有利于市场推广和稳定供应。2015年底学校组织挂点村租赁100亩土地建立了2个具有一定规模的高原特色生态畜牧养殖基地和生态蔬菜种植基地,动员54户贫困户成立了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产品专门提供农大师生食堂,实行订单式种植,确保畜牧、蔬菜产业的“产、供、销”渠道畅通,逐步形成以云南农业大学为指导,地方政府为依托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带动农户发展的生产模式。三是与科研成果转化相结合。IPM项目技术将高原适应性多种类别蔬菜农田园艺技术与国内外先进物理生物灭害技术设施相结合,组配最佳IPM技术规程进行标准化生产。学校组织最得力的IPM技术专家团队,为木署村的蔬菜种植基地提供最强大的技术支撑。该技术综合利用了灭虫灯、熏蒸器、驱避器、性诱器、粘虫卡等器械、精准机械化施用设施、生物农药、肥料等高效、安全的综合措施,最终达到减少化肥和农药施用量30%以上,病虫害防控效果达到90%以上。四是与市场开拓相结合。在保证高原特色农产品生产的基础上积极与云南农业大学开展合作,签订供销合同,将特色农产品供应到校内宣传、推广、消费,在此基础上在学校周边设置销售门店,逐步将产品推广到省内各企事业单位。同时,充分利用学校的平台及资源优势开拓市场,充分响应与“互联网+”营销模式的结合,利用微博、微信、微店等新媒体宣传途径,充分开拓市场渠道,建立线上线下的多方位、多渠道、多角度营销渠道,发挥电子商务营销优势,把优质的农产品销往更远的地方,打造更响亮的产品品牌。五是与土地资源综合利用相结合。从深入调研的情况来看,木署村的土地都存在种植分散、种类分散,难以形成规模产业的情况。对此,学校在已和帮扶村合作建设100亩蔬菜基地的基础上,计划集中分散的土地资源,让农民以土地入股的方式加入到规模化种植的队伍中来,将生产基地扩大到500亩—1000亩,有效解决部分贫困户缺乏劳动力的问题,同时为当地剩余劳动力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让更多的农户受益,助推当地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加快脱贫致富,力争2016年底完成脱贫任务。

 

新闻链接:http://yn.wenming.cn/wzgx/201605/t20160509_3343917.shtml

图片

作者:王国贤 罗少存

图片:

编辑:

上一条:云南网:云南农业大学:独特办学模式引领云南未来农业发展方向
下一条:黄河新闻网:云南农业大学校长盛军:让学生在课堂上看到田间地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