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
朱有勇院士化身“带货主播”代言新鲜出土的“院士洋芋”
4月7日中午12点55分,中国工程院院士、云南农业大学名誉校长朱有勇来到澜沧拉祜族自治县蒿枝坝村竹塘乡云山村,脱下便装整理了T恤、抖落了裤脚的泥土、带上草帽,急匆匆地走进冬季马铃薯示范田,面对眼前的手机,他为当地冬季马铃薯“代言”,网友们纷纷在线咨询和互动。这是他第一次直播“带货”,助力澜沧脱贫攻坚。
往年春节后,都有很多经销商前来澜沧收购新鲜冬季马铃薯。由于“疫”情期间,今年春节已经过去一个多月,经销商迟迟没有来到澜沧,农民需要增收、新鲜冬季马铃薯迫切需要新的销售渠道。
得知农民们面临的销售困境后,朱有勇第一时间通过电商平台做直播的方式,为广大网友“带货”冬季马铃薯。“你们看!我手中的冬季马铃薯,芽眼浅、皮光亮、个头大……”一如往常的“农民院士”形象,朱有勇满脸微笑地出现在拼多多平台直播间里,他一边挖洋芋,一边朴实亲切地对着镜头说。
“收获高产量冬季马铃薯是中国工程院对口帮扶澜沧的成果,2015年,我带着团队来到澜沧,经过对澜沧县气候、土壤、降雨等自然条件的分析后认为,这里具备发展冬季马铃薯的成熟条件。冬季马铃薯在11、12月播种,翌年3、4月收获,澜沧可成为全国最早上市的鲜薯产区之一。由于气候条件要求严格,冬季马铃薯鲜薯订单收购价可以达到每公斤3元。”直播里,朱有勇娓娓道来,面对“看不见”的网友介绍冬季马铃薯的特点。
“2019年澜沧冬季种植土豆2350亩,带动农户888户3604人,其中包含建档立卡户452户 1777人,平均每户种植冬土豆3到5亩,户年均增收7000元到15000元。预计到2025年澜沧县冬季土豆种植规模将达到10万亩。”1个多小时的直播里,朱有勇介绍澜沧冬季马铃薯的种植条件、生长环境等等,还现场和农家乐厨师现场比拼切土豆丝,并炒了一盘醋溜土豆丝,邀请工作人员一起品尝。直播间里,朱有勇不停地号召网友们:“你们买一斤土豆,就是为澜沧脱贫致富出一份力。”
“朱有勇院士‘直播带货’是云南农业大学创新社会实践模式,组织师生开展“在线实践,直播家乡,助力扶贫”推荐家乡名特优产品活动之一。”云南农业大学校长盛军说,活动旨在通过在线直播为家乡名特优产品打call,助力当地农产品产销,做战“疫”助农的代言人。同时,通过指导学生掌握电子商务相关知识,提升实践动手能力,主动融入电商扶贫行动,用知识和技能帮助农民搭上互联网的快车,展示青年人的担当与力量。
自从中国工程院院士班在澜沧开班以来,澜沧县各乡镇的学员有了直接和院士专家学习的机会,通过学习,他们将所学运用到日常的生产当中,切切实实享受到了科技带来的实惠,刀老二、卫金成,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刀老二家种出来的马铃薯个头大,看起来非常饱满,受到了顾客的青睐,这并非偶然,而是他努力在院士班学习的结果。从2018年9月到2019年4月,刀老二每月抽出一周时间坚持去参加院士冬季马铃薯培训班。
掌握了一定的种植技术之后,刀老二根据自身所学,再加上当地农科技术人员的帮助,结合澜沧县上允镇特有的海拔和气候条件,早早地在2019年11月1日就开始种植冬季马铃薯,因为种得早,管理得到位,所以收获较早。
和刀老二一样,澜沧县上允镇下允村帮腊组的卫金成也是中国工程院冬季马铃薯培训班的学员,他在班里可是出了名的“产量王”,通过学习,他能在九分地里收获马铃薯3.7吨。尽管今年卫成金家的马铃薯只种了不足一亩地,但是因为产量高,年初就小赚了一笔。
澜沧县上允镇先后参加中国工程院院士冬季马铃薯培训班的学员10人,他们返乡后试种、播种的马铃薯种子化肥等均由政府免费扶持,目前全镇范围内共种植马铃薯53亩。自“中国工程院院士专家指导班”2017年在当澜沧开班起,以各个产业示范点为实训基地,来自全县各乡镇的学员参加了实训课程,冬季马铃薯优质高产新技术使每户平均增收上万元。
冬季马铃薯示范项目是中国工程院定点帮扶澜沧县的产业扶贫项目,也是澜沧县打造全省科技扶贫示范县的示范项目。在朱有勇院士及其专家团队的指导下,2016年11月第一颗冬季马铃薯的种子落进澜沧的红土地里。
因为有政府的支持,中国工程院的技术,销售商的订单,到2019年的冬天,澜沧县冬季马铃薯种植已经从原来的1个乡镇100亩,发展到了现在的有17个乡镇15000亩。
近年来,澜沧县建立“科技+基地+农户”的种薯推广模式,建设马铃薯种薯标准化种植基地,成立马铃薯协会积极对接省外市场,解决马铃薯销售问题。
说起朱有勇院士——
在学术界,他是公认的生物多样性控制病虫害研究的开创者和集大成者;
在农民眼中,他是一个最在行不过的庄稼好手,知农民冷暖、懂农民所想的贴心人;
在学生眼中,他是一位学农爱农为农、令人敬佩的老师和关爱后辈的长者;
在自己眼中,他说不过是一名农民教授。
而在我们大家的眼中朱有勇则是当之无愧的“时代楷模”!
2019年12月30日9时30分,由中共中央宣传部、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中国工程院和中共云南省委联合举办“时代楷模”朱有勇先进事迹报告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报告会上,朱有勇说:“让农民过上好日子,就是我的初心。”
作为一个农民院士,为农民做点事,让农民过上好日子,就是朱有勇的初心。朱有勇出生在云南省一个边远的小乡村,曾经在个旧市卡房公社狗街大队当知青,知青生活很艰苦,但却给朱有勇留下了一辈子的精神财富。当时的农业生产很落后,农民的生活很苦,农民起早贪黑、辛辛苦苦地干活,还是不够吃、不够穿。朱有勇经常想,要是通过自己的努力,能使庄稼长得更好一些,收成更多一些,农民的日子就会更好一些,这是朱有勇最初的理想,也是他几十年来,农民需要什么他就研究什么,不断创新农业科学技术的动力所在。
1981年,就在大学毕业前,朱有勇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入党38年来,他始终不忘自己的第一身份是共产党员,第一职责是为党和人民的农业科技事业努力拼搏。2015年,中国工程院定点扶贫澜沧县。这一年,朱有勇刚好60岁。不是没想过颐养天年,但作为一名党员,党有号召我们就必须有行动,投身脱贫攻坚主战场,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而奋斗,朱有勇义不容辞。
当朱有勇来到澜沧,看到澜沧拥有丰富的资源,但农业生产落后,农民收入很少,日子过得很苦,这让他感到了深深的内疚。“在很长时间里,我们过多关注文章发表和各种奖项的得失,淡忘了山里的土地和农民,淡忘了我们学习研究的根本目的。我们是党和人民培养出来的专家,用我们的科研成果改变落后的生产技术,让山里的民族兄弟和全国人民一起富裕起来,这是我们应尽的本分。”驻村扶贫这些年来,朱有勇深切地体会到,把科技论文写在大地上,要比写在纸上艰难得多,科技成果漫山遍野飘香的分量,比一纸论文要重得多。
这些年来,驻村扶贫的边疆村寨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茅草房、竹笆房变成了砖瓦房,泥巴路、毛毛路变成了水泥路,人畜混居、牛屎马粪的村寨变成了人畜分离、干净整洁、绿水青山的美丽山村。
工程院号召了广大院士专家到农村去开展科技扶贫,其中,86岁的陈宗懋院士7次到普洱澜沧开展茶产业科技扶贫,罗锡文等11位院士5次到蒿枝坝村为院士专家技能培训班学员授课,邓秀新等59名院士10多次深入云南贫困地区开展柑橘、蔬菜、养殖等产业的科技扶贫。在澜沧县、在云南省,在全国扶贫攻坚第一线,有成千上万的科技人员把他们的科技成果推广应用到千家万户,为打赢脱贫攻坚战做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科技扶贫的实践,再次生动地证明,科技的力量是巨大的,科技工作者在脱贫攻坚中是大有可为的。
“当前,脱贫攻坚已经到了决战决胜的冲刺阶段,我将继续牢记初心使命,坚守脱贫攻坚的主战场,持之以恒,继续用科技的力量,帮助澜沧的乡亲们脱贫致富,不获全胜决不收兵!同时,我呼吁广大科技工作者,不负党和人民的培养,不负这个伟大的时代!积极投身脱贫攻坚的伟大事业,全力以赴,用科学技术,为打赢脱贫攻坚战积极贡献自己的力量!”朱有勇说。
短评院士直播带货 聚力脱贫攻坚
脱贫攻坚是一场必须打赢的硬仗,疫情防控是一场输不起的生死战,面临“非常时期”,时代楷模、中国工程院院士、云南农业大学名誉校长朱有勇采取“直播带货”的方式主动出击,让人眼前一亮!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电商直播带货这一形式,提升了脱贫攻坚战的“显示度”和“感知度”。朱有勇从“院士”到“主播”的角色转变,也是脱贫攻坚中的一项创新之举。
朱有勇院士团队充分发挥“互联网+”优势,做好做强澜沧科技扶贫成果,将脱贫攻坚与互联网相结合,“扶”出跨越发展的新引擎,值得点赞!
新闻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1hxm1PTfLYpQY_2EqyYOb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