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综合新闻>>科学研究>>成果展示>>正文

作物磷素高效利用 助力生态与粮食安全双保障

来源: 科学技术处    时间:2025年08月28日    浏览量:

本站消息 近日,学校张乃明教授团队牵头完成的“农田磷素累积风险识别与作物高效利用关键技术及应用”荣获2024年度云南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这一突破性成就不仅是对团队十五载深耕科研一线的最高褒奖,更以硬核科技破解了云南高原湖泊流域“农业增产增效与磷素面源污染防控”的世界性难题,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与粮食安全战略在西南边疆的落地提供了“云南方案”。

一、锚定国家需求,攻克“磷素利用率低”的难题

磷是作物生长的“粮食”,亦是水体富营养化的“元凶”。长期以来,我国作物磷素当季利用率只有10-20%,农业生产面临“保障粮食安全需增施磷肥、控制面源污染需减施磷肥”的双重压力,这一矛盾在湖泊密集、生态敏感的云南尤为突出。

张乃明教授团队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在国家及省部级科技项目持续支持下,历时15年开展系统性攻关,形成从理论到方法、从评估到应用的全链条突破:一是理论创新破局。创建我国首个土壤磷素环境阈值研究模型体系,首次精准量化滇池流域及四种典型农田土壤的磷素环境阈值,为磷素“安全利用红线”划定科学边界。二是风险精准识别。基于阈值模型,全面圈定云南九大高原湖泊流域磷素流失高风险区域,为流域生态保护与农业布局优化提供可视化“数字地图”。三是技术体系夯基。构建从磷素风险评估到精准管理再到高效利用的一体化理论与技术框架,填补了我国西南山区农田磷素精准管理领域的理论与方法空白。

二、打通转化链路,让科技成果“长在田间、用在实处”

坚持产学研用深度融合,是团队成果落地见效的核心密码。本次获奖成果不仅实现理论与技术的系统性突破,更将创新势能转化为产业动能:一是成果产出丰硕。累计获国家专利25件、软件著作权15件,出版专著5部,发表学术论文111篇,构建起作物磷素高效利用的“理论技术产品”全链条知识产权体系。二是技术物化为利器。开发出适配不同区域的施肥模型及分区量化施肥技术,打造“土壤有效磷含量精准施肥方案”智能决策系统,配套农户可直接操作的手机APP,让“科学施肥”指尖可达。三是产品产业化惠民。研制的生物磷肥、增效磷肥、作物专用配方肥、土壤磷素激活剂等系列产品实现规模化推广应用。在云南主要农区示范后,使作物磷素利用率提升5-10个百分点,化肥用量减少10%以上,既实现节本增效,又削减磷污染负荷,为国家化肥零增长目标提供了关键支撑,完美践行“把论文写在云岭大地上”的科研初心。

三、建强创新梯队,筑牢可持续发展根基

科研的生命力在于传承。自2014年起,张乃明教授头组建的“云南省土壤资源利用与保护创新团队”获评省级优秀团队,持续培育出一批青年科技骨干。本次获奖成员中,4人为其指导的博士、硕士研究生;2人入选云南省“兴滇英才”计划,多人晋升高级职称。团队还牵头建成“云南省土壤培肥与污染修复工程实验室”“云南省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魏复盛院士工作站”等平台,为青年人才搭建起“能干事、干成事”的成长舞台,持续为西南地区农业绿色发展注入创新动能。


图片

作者:奚永开 范伟

图片:

编辑:余菊舒


下一条:扎根云岭大地 破译药食密码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