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综合新闻>>交流合作>>交流互访>>正文

一项国内领先的研究

来源: 本站原创    时间:2008年01月20日    浏览量:

    通过多年努力,我校在高海拔(1930米),年平均温度16.5度的昆明地区,获得亩产达8至10吨,蔗汁锤度达20%至22%的多个甘蔗耐寒高产的优良新品系。种出来的甘蔗比我省平均单产高一倍多。
    我校于2001年7月立项,由云南省科技厅下达计划,由我校农学院副教授李富生担任主持人,甘蔗研究所名誉所长何顺长教授担任技术指导,开始了“甘蔗与蔗茅属间远缘杂交创造新种质的研究”。此项目结束后,于  2004年12月30日,由省科技厅主持,邀请有关单位的同行专家,对此项目进行了成果鉴定。专家们一致认为,该项目设计周密严谨,研究工作系统深入,提供的技术资料齐全,数据可信。项目在国内外首次成功进行了蔗茅野生种的杂交利用。此项研究在国内处于领先水平。
    参加此项研究的除李富生、何顺长外,还有我校的杨清辉、何丽莲、杨生超、肖关丽、钟淮钦等10多位专家。大家一致认为,世界各国一百多年来所选育出的生产用的甘蔗品种,都是甘蔗属内种间或品种间杂交育成的,因而遗传基础狭窄,大多数适应性不广、抗逆性不强,宿根性差,这是我省多年来新品种育成后而推广面积不大的重要原因。只有扩大血缘、丰富遗传基础,只有实行甘蔗的远缘杂交才能使甘蔗的新品种得到根本性的突破。
    抱着为丰富我国甘蔗育种的种质资源,尽快地创造出具有各种优良性状的杂交亲本材料,进而选育出我国性状优良的甘蔗品种的崇高理想,多年来专家们历经千难万险,在省内、国内先后进行了15次艰苦卓绝的甘蔗资源植物的采集和考察工作。在省内,他们的足迹遍布17个地州的113个县市,到达了我省的最东端——与广西相连的富宁县剥隘,最南端——与老挝交界的勐腊县磨憨边防站,最西端——与缅甸隔河相望的瑞丽县弄岛乡,最北端——与西藏接壤的德钦县红军桥。横穿了金沙江、怒江、澜沧江、元江、南盘江,到达了这五条江在省内的上、中、下游,翻越了寒气逼人的白芒雪山,穿越了西双版纳的莽莽林海。在国内,到达了黔、蜀、藏、甘、陕、豫、冀、鲁、皖、苏、浙、赣、鄂、湘、闽、粤、桂、琼、京、沪等21个省市,其中西藏、海南都去了两次。
    在完成对全国甘蔗野生种质资源的考察和采集,发表研究论文数十篇的同时,专家们在我校校园内,建立起了“属、种”齐全的甘蔗种质资源圃,保育有9个属18个种,共824份甘蔗野生种质资源。在对完成甘蔗种质资源的鉴定评价基础上,专家们以拓宽甘蔗栽培品种的遗传基础,利用野生种创制甘蔗新种质为目的,而开展了对采集到的“属、种”进行比较研究。通过比较,专家们认为,蔗茅这种野生植物,一是耐寒;二是能在瘠薄土地,甚至石缝中生长;三是株形好,全部呈直立状;四是锤度高。以上情况说明蔗茅是甘蔗进行杂交的最好的野生资源。为此,立项开展了对“甘蔗与蔗茅属间远缘杂交创造新种质的研究”。国内外对蔗茅野生种的利用尚属空白。
    省和省有关部门的领导对此项研究工作十分重视,并给予了大力支持。2005年1月5日上午,原副省长陈立英、原省科委副主任潘广大,在校长朱有勇、副校长毛昆明、原学校党委书记王寿南、副书记卢国聪的陪同下,视察了甘蔗种质资源圃与甘蔗试验地,并听取了甘蔗与蔗茅属间远缘杂交创造新种质研究的情况汇报。
    经过努力,研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项目已通过了省科技厅专家组的鉴定。所获得的育种新种质材料,去年在昆明、昌宁两个地方进行试验的基础上,今年已在我省的昆明、瑞丽、陇川、盈江、元江、昌宁等不同生态类型的地区进行扩大试验示范,目前长势良好。我们相信,这项国内领先的研究,一定能取得如期的成绩,从而使我们所从事的甜蜜的事业,变得更加“甜蜜”!

 

图片

作者:佚名

图片:

编辑:

上一条:福建农林大学党委副书记杨江帆一行访问我校
下一条:盘龙区区委书记杨宁、区长赵学峰带队到校检查指导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