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媒体传真>>报纸>>正文

《云南日报》:为兴滇人才喝彩

来源: 云南日报网    时间:2006年07月19日    浏览量:

    本报在一版连续刊登云南省首届“兴滇人才奖”获奖者的事迹后,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本报今日刊登社会各界对“兴滇人才奖”和获奖者的评说,从中可以看出,人们为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人才工作而欢欣鼓舞,同时,为获奖者的当之无愧而大声喝彩。
    朱有勇
    云南农业大学校长、教授,国家“973”项目首席科学家。朱有勇率领他的研究团队,在国际上建立了水稻品种多样性持续控制稻瘟病理论体系和技术体系,并应用于实际,使农民累计增收50多亿元,减少农药使用量60%。
    [各界评说]朱校长的事迹,成为近期农大校园热门话题。校党委组织部的老师们说,在朱有勇等获奖者身上,集中浓缩了广大科技工作者时不我待、追求科学真理的优秀品质,集中体现了求真务实、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不畏艰险、勇攀高峰的创造精神。校党委宣传部的老师们认为,朱校长获奖不仅是农大的光荣,更是全省农业科技工作者的光荣,充分体现了省委、省政府对“三农”工作的高度重视,对广大农业科技工作者的关心,是对兢兢业业、埋头苦干、不计名利的广大农业科技工作者的充分肯定,对农大学子立足本职、安心专业、学农爱农是巨大的鼓舞。学校人事处的同志们说,朱校长是科技工作者为老百姓造福的典型代表,他为科技工作者树立了榜样。
    正在农大进修的文山州农业局植保站站长黄新动一提起朱校长就说很佩服,他认为,评选在全社会进一步形成了重视人才、尊重知识、尊重创造的良好氛围。到农大参加双方合办新农村建设畜牧养殖培训班开学典礼的会泽县县长陈国宝说,朱校长入选当之无愧。他的研究成果,在理论上有重大创新,在国际上都是领先的,在实践上又能为老百姓带来实惠。
    [记者感言]“天不言自高、地不言自厚,越是丰满的穗子,越向下低头”。朱有勇常说,他最喜欢的事是进实验室和下田间。这也启示我们,只有把自己的兴趣爱好、事业发展真正与党和人民的需要紧密联系在一起,人生才会迸发出最绚烂的光彩。
        本报记者 王廷尧 吕辉
  侯先光
  云南大学云南省古生物研究重点实验室主任、研究员。侯先光是澄江动物化石群的发现者,他的发现为世界早期生命科学研究开辟了一个重要的创新性研究领域,被世界科学界称为“二十世纪最惊人的发现之一”。
    [各界评说]侯先光的名气丝毫不影响他治学、做人的态度。获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如此,获“兴滇人才奖”也是如此。学生们、朋友们都是看了报以后才知道,侯先生又获奖了。
    侯先光的研究生胡绳毕业于中国地质大学,正是在大学老师推荐下,他慕名报考了云南大学古生物学与地层学专业,跟着仰慕已久的科学家一起进行科学研究。小胡自豪地说:“侯老师在古生物学科称得上是当之无愧的带头人,能考上他的研究生,我非常骄傲。以前对老师的了解不多,当了他的研究生后,才真正知道他的为人。侯老师是一个很优秀的学者,他治学风格很严谨,对我们的要求也非常严格。他常告诫我们,一个优秀的科研工作者,不仅要开拓创新,还要耐得住寂寞与清贫。从这个角度来说,他的为人更值得我们敬佩。”
    省科技厅的刘永钰与侯先光认识多年,得知侯先光获“兴滇人才奖”,老刘竖起了大拇指:“我很敬佩他,除了他工作勤奋、成果丰硕外,他还是一个有责任感的科普工作者。我曾经听过他在电台和云大附中作的两次科普讲座,浅显易懂,深受人们喜爱。一个研究工作如此繁忙的学者,愿意拿出时间给公众,由此可见他的风格。”
    [记者感言]侯先光敏于行而讷于言。说起自己时,他总是一是一,二是二,绝无多言。可当说起澄江古生物群,说起寒武纪大爆发,他便在侃侃而谈中,开始变得眉飞色舞。这是一个全身心投入到科学研究的学者的本色,治学严谨、淡泊名利。
        本报记者 熊燕
  张桂梅
    丽江市华坪县民族中学教师兼华坪儿童之家院长。张桂梅身患肿瘤,但仍坚持耕耘在教学第一线。在华坪工作9年,她资助学生15名,捐资15万元用于资助学生和帮扶贫困户,先后收养80余名孤儿。
    [各界评说]张桂梅获得了首届“兴滇人才”奖后,令人想不到的是,她把获得的30万元奖金全部捐了出来,决定在边远山区修建一幢教学楼。华坪县民族中学校长李堂明说,30万元可不是小数目,她本身也有困难,把30万元奖金全部捐献出来,许多人表示不理解。也许,这正是张桂梅的人格魅力之所在。
    华坪县教育局局长张培华介绍,华坪县教育系统正在把她的事迹作为开展学习党章、转变作风、遵守纪律、树立形象活动的重要内容,特别突出她爱岗敬业和无私奉献的精神。一起跟张桂梅工作了10年的华坪县民族中学教师鄢淑隆说,张老师为大家树立了榜样,她为有这样的同事而感到自豪。
    张桂梅的事迹,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大家纷纷表示,要以张桂梅为学习的榜样,爱岗敬业、默默奉献,以实际行动表达对她的敬意。华坪县社会福利院院长杨琼说,这几年她和张桂梅在一个院子里工作,张老师的敬业和爱心她看在眼里,感动在心头,许多人都为自己想,但她却为别人想,兢兢业业、无私奉献。曾在儿童之家生活了5年,现在已经步入社会的叶明兰说,张老师给大家的爱和教诲难以用一句话表达出来。
    [记者感言] 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也没有豪言壮语,但她却用慈母般的爱心和无私的奉献,赢得了社会的认可。 
  本报记者  李秀春  通讯员  李仁义
  蓝  瑚
    昆明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教授。在长达60年的从医从教生涯中,蓝瑚培养了大批外科学人才,创建了昆医附二院外科并使之发展成为省内一流、国内知名的外科群体,他是我省迄今唯一获得“中华医学会资深会员”殊荣的专家。
    [各界评说]昆医附二院肝胆外科主任张小文是蓝瑚教授的研究生,他说:“蓝老医技精湛,言传身教,培养了大批医疗技术人才,为云南外科学的发展做了大量开创性的工作。80多岁,蓝老仍在看专家门诊,90高龄,还参加医院疑难病例的临床会诊,正是在他的关心和支持下,云南的外科医疗水平多年来一直处在全国的前沿,长盛不衰。与技术相得益彰的是,蓝老为人正直、艰苦奋斗、关心学生,是全省医疗界的楷模,他的很多学生正是在他的精神感召下,努力工作,开拓创新,成长为医疗技术骨干和学术带头人。”
    “蓝老的获奖,是对全省医务工作者辛勤工作的肯定和鼓舞,也更加坚定了医务工作者为患者服务的信心。”昆医附二院医务部主任孙跃民、普外科护士长陈晓玲不约而同地说。
    蓝瑚教授高尚的医德,对所有病人都一视同仁的医疗态度,深深地感染着他的病人。当他们得知蓝教授获奖后,认为这是众望所归,体现了党和政府对老知识分子的尊重。
    8月下旬,昆医附二院将举办蓝瑚教授事迹报告会,号召全院医护人员继承优良传统,不断改善医德医风,更好地为广大患者服务。
    [记者感言]学医从医70年,一生淡泊名利,有口皆碑。蓝瑚教授的获奖表明,一个人,只要他道德高尚,无私奉献,忠于事业,党和人民就永远不会忘记他。
        本报记者 刘熙 实习生 皇明月
  邹韶禄
    云南铜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邹韶禄担任云南铜业“掌门人”以来,为振兴云南铜业实施了一系列改革,使云南铜业成为我省第2户总资产、销售收入双超百亿元企业。
    [各界评说]邹韶禄获奖的消息在云南铜业(集团)有限公司广大职工心中激起了波澜,大家纷纷表示,要以邹韶禄为榜样,不断创新,开拓进取。云铜机关党委副书记、生产部高级工程师刘鑫说:“当知道邹总获得首届‘兴滇人才奖’时,心里感到特别激动,这是我们云铜的骄傲。”云铜党委书记、副董事长毛义强说:“邹总获奖,云铜全体职工都感到高兴。这对云铜来说是一个新的起点,也是我们前进的动力。企业发展离不开人才,结合省里的人才强省战略,云铜将加快建设人才资源培养、开发、配置、管理系统工程,为云铜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
    “兴滇人才奖”的评选同样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关注,许多市民对此发表了自己的看法。“这些天报纸上、电视上都在介绍‘兴滇人才奖’获得者的事迹,我基本上都看了。这些获奖者各有各的特点,像邹韶禄这样的企业老总,管理着那么大的企业,还管理得那么好,确实为云南省的经济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得奖是应该的。”在云南白药集团工作的马馨对记者说。在云南省物资集团工作的李艳梅表示:“省委、省政府评选‘兴滇人才”,并给予重奖,激发了各类人才的创业热情和创新精神。”
    [记者感言]“做事如做人”,邹韶禄骨子里有一股敢闯敢为的冲劲,这是他获得成功的因素之一。与人为善是邹韶禄坚持的理念,首先是长辈,其次是师长,最后才是领导,他的一位同事如此评价。可见邹韶禄在企业内部的平易近人和深得人心。
        本报记者  陈云芬
  郭振宇
    昆明滇虹药业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郭振宇在2003年执掌滇虹药业后,对企业进行了营销整合、人力资源绩效考评、成立滇虹药业同盟等改革创新,使滇虹在云南制药企业中的排名由第5位上升到第2位。
    [各界评说]郭振宇入选“兴滇人才奖”,“滇虹”的职工备受鼓舞。昆明滇虹药业集团有限公司人力资源部经理李庆庆说:“2004年我加盟滇虹,当年滇虹由郭总力主开展三大项目:人力资源开发工程;整合营销渠道;建立从总公司到各部门和省级办事处的信息网络。一年敢同时上三件与企业命运相关的大项目,而且把三大项目都做得很棒,这足以说明他的能力。”正在EMBA研修班学习的制造部经理角立感言:“郭总非常重视人才的可持续发展,而且还不只是站在滇虹的角度,往往是站在整个云药甚至中国药业发展的高度。比如今年北大与北京群英管理顾问公司联办的EMBA研修班,没有郭总的努力,这个研修班就不可能在昆明举办。”
    郭振宇的当选也是云药同行及有关人士的热议话题。云南东骏药业有限公司总经理李卫东说:“郭总的为人和做事我都非常赞赏,他的当选还向国内外同行表明,云药的老总不完全是‘泥腿子’,云药发展需要更多懂经营、会管理的知识型人才。”云南籍的清华大学在读博士生陈云对这次评选也很关注,他说:“滇虹的成功充分说明,管理也是生产力。希望郭振宇的获奖能激发云南企业家重新对管理进行思考和创新,切实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记者感言]学习、实践、创新、博学、大气,这是郭振宇留给记者的总体印象。滇虹和郭振宇的成功,为云南企业如何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了一种思考和借鉴。
        本报记者 吕辉 王廷尧
  王晓福
    云南师范大学在校生,国家残疾人游泳队队员。王晓福是我国优秀残疾人运动员,他身残志坚,勇攀体育运动高峰,在世界和全国举办的赛事上,共获得30多个冠军,10余次打破世界纪录。
    [各界评说]云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辅导员代建友介绍,召开云南省“兴滇人才奖”表彰大会那天,王晓福的校友和同学有150多人被抽调参会,亲眼目睹了我省尊重人才、鼓励成才的盛会。大家为此而热血沸腾。师生们认为,单臂的王晓福能通过自己的努力达到运动健将的水平,为云南省和祖国都增了光,他身上体现出的顽强拼搏的体育精神和爱国精神,都将激励着自己勤奋学习、岗位成才。
    “身残志不残,比一个健全人都做得好”,云南财大旅游管理学院的一位学生对王晓福作出了朴实的评价。她说,作为同龄人,王晓福身有残疾是不幸的,但他勇敢地挑战命运,用自强不息的精神向命运挑战,并为国家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一个肢体残疾人都能做到的,健全人就更应该做到。这也是王晓福成才给众多青年人的启示。
    [记者感言]王晓福是个很普通的名字,采访中许多人甚至对此名字还显得陌生。然而,当说起他独臂拼搏为祖国泳坛争光的事,大家不仅由陌生变为熟悉,且不约而同地敬佩和称赞。不为命运所屈服,让自己的生命闪现出应有的光芒,为我省的体育事业发展和繁荣尽一份责任,王晓福身上体现出的这种精神,将激励更多的同龄人去创造、去拼搏,这也许正是“兴滇人才奖”评选活动中蕴含的人文价值取向。 
        本报记者  罗霞
  杨丽萍
    国家一级演员,大型原生态歌舞《云南映象》总编导兼艺术总监。杨丽萍是全国著名的舞蹈家,她创作的《云南映象》获中国舞蹈“荷花奖”5项大奖,去年成为10台国家舞台精品工程之一,已在国内外上演近700场。
    [各界评说]杨丽萍的同事,在云南文化产业发展有限公司从事舞台监督的毕正高是在报纸上得知杨丽萍获“兴滇人才奖”的,这个淳朴的大理小伙子对记者说:“真为杨老师感到高兴,她得这个奖是实至名归。《云南映象》在国内外巡演,为云南做了许多宣传,已经成了云南的一张名片。”因为工作的关系,搞发型设计、服装造型的王艳平时跟杨丽萍接触得最多,她说:“杨老师获奖当之无愧。从日常工作和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中,我们都能感觉得出她的敬业精神,我从心里佩服她。记得在广州演出时,当地气温高达30多度,对自己所演角色已十分熟悉的杨丽萍仍坚持走台排练,没有丝毫松懈,她的膝盖因此而经常被磨破。”
    在昆明市政府工作的阮丽梅是杨丽萍忠实的观众。她说:“小时候就看过杨丽萍跳的孔雀舞,印象十分深刻,后来又看了杨丽萍创作的《云南映象》,20多年来,杨丽萍始终没有放弃对艺术的追求,让人感动。”在中央驻滇金融机构工作的张先生说:“表彰并宣传‘兴滇人才’,为我们树立了学习的榜样,也鼓舞了大家干好工作的信心。这次表彰的兴滇人才中有像杨丽萍这样的民族民间文化人才,而不仅限于科学家、企业家等人才,这是对人才观念的创新。”
    [记者感言]对艺术的执着追求,使杨丽萍能扎根云南,不断创新,为人们认识云南、了解云南作出了重大贡献。而她勇于奉献的精神和高尚的艺德,更博得了人们的赞誉。
        本报记者  陈云芬
  陆会芳
    西畴县克广村村民小组长。陆会芳自1983年任村民小组长以来,带领全村87户324名村民自力更生,依靠科技推广发展生产,使群众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同步发展。
    [各界评说]“陆会芳带领我们走上了脱贫奔小康的道路,她是我们全村党员干部群众的主心骨。她获得‘兴滇人才奖’,当之无愧。”这是村民戎正良的肺腑之言。妇女组长马菊芳激动地说:“陆大姐是个女强人,是我们妇女的骄傲,她最让我们佩服的是坚强的个性、无私奉献的精神。无论做任何事,只要认准了,她就一定要坚持干下去,而且一定要干好。为了架桥修路,她挨家挨户去动员、去集资、去组织,重活累活她冲在前,贴了辛苦又贴钱,硬是带领群众走上了小康路。”70多岁的卢会莲动情地讲述:“陆会芳这人没有私心,办事公道,所以她的话大家都服。她主动为村里找信息、引项目发展科技种养业,村里的发展变化,没有她的确是难做到的。”
    西畴县县委常委、兴街镇党委书记杨安凤说:“陆会芳同志的确是农民群众科技致富的带头人,是一位非常出色的农村女党员,是我们学习的好榜样,我们一定要组织全县党员干部群众向她学习。”该镇畜牧站职工张章林说:“陆会芳最让我佩服的是她坚强的毅力、奉献的精神,特别是她热心为民办公益事业,助人为乐办好事,不计个人得失,一心为民谋利益的精神。”
    [记者感言]朴实,让这位衣着无华的壮家妇女用真情与乡亲们一道在贫瘠土地上浇开幸福花;执着,让这位根植于山旮旯的共产党员把无悔的誓言写在人们的心里。
        本报记者  张登海  通讯员  祝秀国
  耿家盛
    昆明力神重工有限公司技师。耿家盛精通镗工、铣工、钻工等多项机械加工操作技术,他勤奋好学,善于钻研,在生产中进行了多项技术上的革新,既为企业创造了效益,又替客户节省了开支。
    [各界评说]耿家盛获得“兴滇人才奖”的消息传到力神重工集团有限公司后,广大职工特别自豪。他身边的同事认为,高技能人才代表能入选,不仅是他个人的荣誉,是企业的荣誉,更是对整个技术工人队伍的价值的认可。耿家盛的父亲耿鼎为儿子能继承父业而欣慰。耿鼎曾以高超的车工技能连获市、省、全国三级劳模称号。耿老师傅直言,专家学者是人才,但光有成果而缺乏高技能人才去转化,其价值也得不到体现。因此,国家培养高级技能人才的政策非常正确,他说,儿子入选“兴滇人才奖”是赶上了好时光。  
    昆明市技协副主任张树祥说,耿家盛用自己的努力,为广大企业职工树立起了学技术的榜样。耿家盛获得“兴滇人才奖”,不仅体现了党和政府对高技能人才的重视,也为全社会树立技术工人也是人才的观念创造了良好的环境。“作为一名职教工作者,我感到非常振奋”。昆明市技工学校校长茅建华认为,近年来,技能人才的地位、才干得不到应有的认可和体现,已影响到他们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发挥。技能人才作为推动国家强盛的重要力量和社会财富的主要创造者,理应得到全社会的关注。耿家盛当选“兴滇人才奖”就是良好的导向。
   [记者感言] 技术工人同样是人才,首届“兴滇人才奖”的评选,体现出“行行出状元”的导向,已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反响。可以相信,它必将成为我省培养更多高技能人才的动力源泉。

 

 

图片

作者:罗霞

图片:

编辑:

上一条:《云南日报》:中国作物学会会员代表大会在昆召开
下一条:《云南日报》:朱有勇:成果写在广袤大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