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临沧市凤庆县农民院士科技服务站依托云南农业大学茶学院,以王白娟教授为首席专家,聚焦茶产业振兴、人才培养、乡村振兴,创新“长期驻守+产学研融合”模式,将“茶文章”写在凤庆大地上,为当地茶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据了解,该服务站于2023年5月在临沧市凤庆县滇红生态产业园区的凤庆凤宁茶业有限公司挂牌成立,由云南省科协和云南农业大学联合共建。建站以来,服务站以凤庆县凤宁茶业有限公司为中心,围绕茶产业振兴、人才培养等核心目标,辐射带动周边茶企、茶厂、茶农的科技和科普服务工作。同时,先后申报成立王白娟专家基层科研工作站、王兴华基层专家工作站、云南省科协李家华专家工作站及滇红茶科技小院,并在凤庆小罐茶业有限公司、峡山茶业有限公司等多家企业创建大学生实践教学基地,驻站专家对企业员工和周边农民开展技能培训,通过一系列扎实有效的举措,推动凤庆县茶产业高质量发展,为乡村振兴注入了强劲动力。
服务站积极开展服务社会工作与成果转化推广,为凤庆县茶企提供技术指导,解决茶树品种改良、茶叶生产车间优化等问题,助力企业提升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通过茶园间作实验、有机茶园管理等方式,推动茶产业绿色化、现代化发展,助力乡村振兴。推动凤宁茶业有限公司与云南农业大学联合建立云南农业大学茶学院校外实践教学基地、云南农业大学成果转化基地、云南农业大学大学生就业与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基地等,至今已面向3个乡镇、4家企业和合作社、5个村庄开展服务。据统计,目前已举办培训18次,培训人数890人;举办“红土地大讲堂讲座”,参与人数达到680人;开展技术指导2次,服务农户和农技人员200人;开展科普活动2场,参与人员200多人。截至2025年7月23日,服务站帮扶师生驻站打卡共计5165人次,其中教师251人次;累计撰写工作日志317篇,提交工作简报30余篇;联合制定发布的省地标《生态普洱茶生产加工技术规程》标准一经发布获得了广泛关注与热烈反响。
服务站积极开展科研合作与科技创新工作,建站以来专家团队申报立项项目9项,立项经费达2000余万元,其中与凤宁茶业联合申报建立云南省智慧茶产业国际联合实验室,有效助力茶园数字化管理和生态环境智能化调控,并在基地数据支撑下完成了3篇硕士生毕业论文和2篇本科生毕业论文,发表了20余篇SCI论文。依托服务站,团队深入凤庆县茶叶生产基地,进行产业调研与产品创新,完成了滇黄精红茶、石斛红茶以及沉香红茶等深加工产品开发,为茶产业注入新活力。同时,组建云南省茶叶标准化技术委员会,联合相关企业共同开展云茶产业标准研究制定工作,有效推动云茶产业的标准建设进程。此外,申报专利/软著20余件,联合制定省地标3项、团体标准2项、企标1项,出版中英双语版专著《品鉴普洱茶》,为普洱茶文化海内外传播作出积极贡献。
服务站积极开展人才培养与实践教学,创新“理论+实践”双轨育人机制,将课堂搬进茶山和茶厂,让学生深入了解产业发展现状、强化实践技能,真正做到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年均接纳200余名学生赴凤庆进行教学生产实习、“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第三学期实践研学等,让学生深入茶园、加工车间、茶博物馆、茶树种植资源圃等一线场所,深入开展产业调研、专题培训、社会服务等工作,让学生在实践中深化专业理解、提升专业自信。实习期间,90%左右的同学完成了毕业论文的试验设计、样品采集与检测分析等工作。目前,共促成21名毕业生先后就业于凤宁茶业有限公司、三宁茶叶有限公司、陈升红茶业有限公司等企业。
专家工作站看得见也摸得着成效,正如王白娟教授感慨的那样:“凤庆县农民院士科技服务站既仰望星空,更脚踏实地、务实创新,通过产学研合作,助力凤庆茶产业在新技术应用、数字化转型等方面取得显著进展。为茶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通过合作深化,推动多家企业与学院建立稳定合作关系,搭建起高效的产学研协同平台。通过实习、培训等活动,提升了从业者的专业素养,为产业持续发展提供人才支撑。通过科普宣传和科普活动,大力弘扬和践行新时代科学家精神和农民匠心精神,提高了农民的科学素质。”
原文链接:凤庆县农民院士科技服务站:写好“茶文章” 做强“茶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