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媒体传真>>网络>>正文

学习强国: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来源: 学习强国    时间:2022年04月20日    浏览量:

党的百年奋斗历程生动地展现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和新时代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历史轨迹。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提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再次强调:“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由此提出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这一重大命题。事实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已经内在地包含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从“一个结合”到“两个结合”,不仅仅是内容上的增添,更开拓了新的境界,充分体现了坚持与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要求,也充分表明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中就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必须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好。”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

中国是一个具有五千多年绵延不断历史的文明古国,悠久的历史产生了儒、墨、道、法、名、阴阳、农等各家学说,涌现出孔子、孟子、墨子、老子、庄子、韩非子等大批思想家,创造出灿烂的优秀传统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体现着中华民族在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以及人与自身关系的高度智慧,塑造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品格和民族精神,表现出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风貌与气质。“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自强不息的精神是中华民族最可贵的精神,也是中华民族绵延发展的精神动力,它使中国人敢于面对前进道路上的一切艰难困苦。孔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孟子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自强不息精神更深刻地表现为一种爱国主义精神。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爱国主义精神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基因。这种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鼓舞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为了祖国的尊严和发展繁荣,不屈不挠,英勇奋斗。厚德载物的兼容精神,使中国人抱定“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的信念,善于充分吸收一切可以滋养、丰富民族精神的文明成果,让中国传统文化在保持独立性的同时,又具有融通性,从而充满生机与活力,得以不断传承发展。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藏丰厚而独特的哲学思想、道德规范、价值理念和人文精神,凝结着先辈们的智慧,包含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追求,具有超越时空的永恒魅力。经过不断传承发展,深深根植于一代代中国人的内心,成为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基因,潜移默化影响着每一个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准则,进而影响着中华民族的文明进程,成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根脉和灵魂。习近平指出:“我们决不可抛弃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恰恰相反,我们要很好传承和弘扬,因为这是我们民族的‘根’和‘魂’,丢了这个‘根’和‘魂’,就没有根基了”,“泱泱中华,历史悠久,文明博大。中华民族在几千年历史中创造和延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坚实根基

马克思说:“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 中国文化正是从我们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向前发展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传统文化一旦形成,就会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地在社会历史发展中发挥作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因而需要不断深入挖掘其中丰厚的思想资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服务。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就精辟指出:“我们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者,我们不应当割断历史。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承继这一份珍贵的遗产。”2011年10月18日,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为中华民族发展壮大提供了强大精神力量,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重大贡献。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既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又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倡导者和发展者。”

习近平指出:“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的一切奋斗、一切牺牲、一切创造,归结起来就是一个主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今天,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已经进入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这种伟大复兴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引,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支撑,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是强大的力量之源。没有中华文化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无论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还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党的十八大以来,进一步体现出其独特的时代魅力。新时代伟大的脱贫攻坚精神和抗疫精神,是中国精神在当代最生动的写照和体现。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历程表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坚实根基。

三、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黑格尔说:“传统并不仅仅是一个管家婆,只是把它所接受过来的忠实地保存着,然后毫不改变地保持着并传给后代。它也不像自然的过程那样,在它的形态和形式的无限变化与活动里,永远保持其原始的规律,没有进步。”传统文化是历史的结晶,但它绝不是博物馆里的陈列品,而是有着活的生命。每一民族的传统文化,都因其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因其运动的变化的性质而生动地展现自身。传统文化的生命在于改造、创新与新的阐释。

中华传统文化的连续性在世界文化发展史上是独一无二的。春秋时代,孔子总结、整理夏商周三代文化,创立了影响深远的儒家学说。继孔子之后,出现了中国文化史上最富有创造性的百家争鸣局面。在其后的历史发展中,中国古代社会无论经历怎样的变迁,中国文化并未中断自己的传统,而是在继承已有成果的基础上,不断地获得发展的新的动力。中华传统文化尽管有着惊人的延续性,但它与变革性并不矛盾,其发展的连续性实际上就是一个在传统基础上不断创新的变化过程。因此,在当下,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是其本身应有之意。习近平指出:“要坚持古为今用,以古鉴今,坚持有鉴别的对待、有扬弃的继承,而不能搞厚古薄今、以古非今,努力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之与现实文化相融相通,共同服务以文化人的时代任务”,“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努力实现中华传统美德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把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又弘扬时代精神、立足本国又面向世界的当代中国文化创新成果传播出去”。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是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必不可少的前提和基础。在这一过程中,不仅需要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具有普遍价值、符合时代发展的积极元素,使之与现代社会相适应、与时代潮流相融合,而且要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相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过程,本质上就是不断推动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机结合的过程。因此,要找准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点,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具有的内在契合,为二者的有机结合创造了现实条件。只有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相结合,才能真正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激活其生命力,创造出具有鲜明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社会主义新文化,坚定文化自信,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执笔:云南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王金梅副教授)



原文链接:https://article.xuexi.cn/articles/index.html?art_id=15743822369129818639&source=share&study_style_id=feeds_opaque&reco_id=101b10fe66a2c0a8223e0013&share_to=wx_single&study_share_enable=1&study_comment_disable=1&ptype=0&item_id=15743822369129818639

图片

作者:王金梅

图片:

编辑:朱伯钧

上一条:学习强国:云南农业大学校团委组织团学干部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重要讲话精神
下一条:中国作家网:真正的农民院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