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云南重视茶产业发展,从政策扶持、资金投入、基地建设、品牌培育、市场开拓等方面采取有效措施,重点在品种、品质、品味、品牌上下功夫,让茶产业成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支柱产业。
本期先锋对话,让我们聚焦“云茶”产业发展现状,看“云茶”产业如何破除难题由大变强。
从全国来看,“云茶”有哪些特色?产业在全国处于什么水平?
云南农业大学茶学院院长王白娟:
云南是世界茶树核心原生地,是普洱茶的发源地,滇红茶的故乡。概括起来,云南地处茶科植物黄金带,低纬度高海拔,地理位置特殊,地形地貌复杂,气候和土壤类型多样,为茶类植物生长提供了优越“庇护所”。“云茶”加工和产品类型多样,有传统和现代加工、生熟、初制和精制之分等;产品有砖、饼、沱、散、袋泡、茶珍、茶膏、茶粉等多种形态,每种形态都具有特定工艺,“一年一味”“一仓一味”“一家一味”突出;茶马古道文化厚重,历史底蕴深厚。同时,白族三道茶、基诺族凉拌茶、傈僳族油盐茶、藏族酥油茶等又是民族文化多样性的集中体现。
云南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所长何青元:茶产业是云南省传统优势特色产业,全省15个州(市)110多个县(市、区)产茶,有茶农600多万,涉茶人口1100多万;产品远销30多个国家(地区);云南茶叶种植面积、产量分别占全国的15%、12%左右,分别位居全国第一、第二位;全省获绿色食品认证茶园面积45.4万亩,504个产品取得绿色食品标志,获证面积和产品居全国第1位;获得有机认证的茶园面积81.75万亩,1014个产品取得有机产品认证,认证面积和产品亦居全国第1位;“云茶”产业还有一个全国唯一的优势——古茶树(古茶园)分布总面积达329.68万亩,资源规模和古树茶综合产值居全国第一位;目前,云南省茶产业综合产值已超千亿元,居全国第2位!
作为“世界茶源”,云南有哪些独特的古茶树资源与茶文化积淀?
何青元:
云南是世界茶树基因库。全省已发现古茶树(园)分布总面积达329.68万亩。其中,野生古茶树居群面积达265.75万亩,栽培型古茶园面积63.93万亩,茶树树龄从150年至3000年不等。各级共征集和采样保护保存古茶树种质资源1414份,及近缘植物资源12种共1483份。古茶树树龄之老、体量之大、种类之多、分布之广、性状之异堪称世界之最。云南茶叶种植、加工和流通历史悠久,文化底蕴十分深厚,历史上南方丝绸之路、茶马古道在祖国西南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加之多姿多彩的少数民族文化,自然与人文深度融合, 构成了丰富多彩、无可比拟的民族茶文化资源。
古茶树是“云茶”的核心优势竞争力所在。目前,云南古茶树保护情况如何?当务之急是什么?
王白娟:
古茶树保护对于保持“云茶”产业资源发展优势至关重要。目前云南已初步构建起古茶树大数据平台,平台已基本完成云南省古茶树资源普查并实现了重点古茶树的可视化。但古茶树仍存在“掠夺式采摘”、“只采不养”、过度采摘、管理不当等问题。当务之急一是要进一步开展“云南古茶树资源数据库”和“云南古茶树资源一张图”大数据平台建设,通过信息化和物联网等技术实现古茶树的实时监测,为古茶资源的合理开采和利用提供决策依据,实现数据化监管。二是制定云南古茶树标准,希望《云南省古茶树保护条例》尽快落地,加强古茶树、古茶园的法治保护基础。将古茶山和古茶树保护管理范围纳入国土空间规划,划定古茶园(山)保护区域,制定和推行挂牌重点保护制度。三是地方政府应设立古茶树保护专项资金,每年定额列入财政预算,专项用于古茶树养护、抢救、复壮,保护设施的建立、维修,科研、宣传和奖励,以及开展古茶树资源数据库、档案库、产品实物库及种质资源繁育基地建设等方面。四是加强古茶树的科学养护,严禁对古茶树进行移植、过度采摘,禁止砍伐茶园中生态树木,保护古茶树资源的遗传多样性与独特性。严禁保护区内挖沙取土、破坏水源、开发建设、污染排放等行为,保护古茶园(山)自然生态环境。规范保护区生产生活、产业开发等活动,减少对古茶园(山)的人为破坏。
目前,“云茶”产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什么?
何青元:
“云茶”在一定程度上呈现出发展“快而猛”,“产业跑在前头、政策制度和品牌建设落在后头”的情况。特别是在古茶树保护中,主要出现了这些情况:一是过度掠夺开发严重损伤茶树生机;二是盲目炒作导致市场认知偏差,限制了“云茶”的发展;三是群众和地方各级政府保护意识不足,还存在无人管护、抢救,以及不科学管护古茶树等现象;四是各级缺乏科学保护技术或体系,盲目引入其他产业管护技术,或者不合理发展、融合度不高、科学性不强的乡村旅游,导致古茶原有生态环境遭受破坏;五是各地现有保护政策难以有效落实,导致保护、监管滞后。
“云茶”在品牌建设方面存在哪些典型问题?应如何解决?
王白娟:
以普洱茶为代表的“云茶”在市场上拥有相当知名度,但品牌发展明显滞后于产业高质量发展需求。品牌百花齐放,但除少数大品牌,大多数品牌营销混乱,多、小、散、不规范竞争“内卷”明显。背后原因是缺乏规范化、标准化、数字化、科学化生产管理,品质不稳定,同质化严重、缺乏创新。而这与人才培养滞后、产业链环节不健全密切相关。
云南农业大学教授周红杰:下一步,应从以下几方面着力解决:一是将“普洱茶”品牌作为整体品牌形象持续塑造提升。二是下大力气扶持和引领大品牌,规范中小品牌发展。三是持续培养全产业链人才,夯实产业品牌基础。四是主管部门,种植、加工和流通行业协会、市场主体都要树立强烈的品牌意识,高度重视品牌建设,整合力量统筹推进。
如何实现茶叶质量安全可追溯?让顾客方便地买到货真价实的茶叶产品?
何青元:
鼓励支持各地、科研院校及企业制修订“云茶”标准体系,以建立普洱茶标准体系为重点,对列入国家标准系列的予以适当支持;同时积极打造一个包含种植生产主管部门、食药品监管部门、加工主管部门、茶农、茶企、贸易商等要素为一体的数字化“云茶”管理系统,加大产地、加工、流通、销售全过程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建设。积极开发利用防伪标签技术、云服务器技术、二维码技术和物联网、区块链技术,对众多的异构信息进行转换、融合和挖掘,实现茶叶安全追溯信息管理,完成供应、流通、消费等诸多环节的信息采集、记录与交换;实行产品源头赋码、标识销售,产品有检测、过程可追溯,做到消费者只要扫描产品包装上面的溯源二维码,就可以快速便捷地鉴别及掌握产品信息。
产品入市,质量是关键。目前,“云茶”质量评价标准和质量安全追溯现状如何?
王白娟:
目前云南已实行运用规范化管理和数字化管理等手段开发出一整套数字化管理系统,实现从茶园到茶杯全产业链防伪溯源。比如,云南茶叶评价检测溯源中心已为以“十大名茶”为主的40余家茶企近1000款产品提供了质量保荐溯源服务,帮助企业从基地管理、原料控制、初加工、精加工、贮存、库存管理、经销商管理、防伪防窜货管理等全链条引入标准化的管理,提升企业整体质量控制水平,建立质量管理长效机制。周红杰:下一步,应积极整合防伪溯源验证、检验检测、审评等多方国家级政府资源平台,组建国家级、省级茶行业、认证认可和质量安全专家技术团队,树立“云茶”品牌质量公信力;在重点茶区茶企开展HACCP、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培训、生产现场溯源验证等茶叶质量保荐溯源综合服务。通过现场推广、建立标准化管理体系、质量溯源验证,同时制定普洱茶品质评分系统。帮助茶企全方位提高质量管理控制水平,提升品牌价值,帮助市场能够更客观科学地评判茶叶品质。
云南省能否参照已建立的普洱茶产业质量标准,将种植、生产、包装、销售等各环节的规范推广到其他茶叶品牌建设中?
云南农业大学研究员王兴华:
可以说,标准化是农业产业提质增效的必由之路。云南茶叶类型多样,除普洱茶以外,滇红、滇绿、滇白等茶类发展形势良好。滇红、滇绿、滇白等品牌建设,亦须从茶树种质和茶园管理、茶叶加工生产、包装、仓储和销售流通等各环节实现生态化、清洁化、规范化和标准化,可以参照已经建立的普洱茶产业质量标准,结合各个茶类的品质关键控制点,进行该类茶叶的全产业链各个关键环节的质量安全控制和标准制定,规范其生产技术要素,进一步助力茶叶品牌建设。
听说我省建立了茶叶分级制度,如何分级?
王白娟:
目前的茶叶分级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鲜叶分级,茶厂从收购站收购鲜叶就开始分级了,主要包括:单芽、一芽一叶、一芽二叶、一芽三叶等。不同等级(老嫩程度)的茶叶鲜叶,收购价格也不一样。此外,不同地区、不同季节和采摘时间的鲜叶质量与收购价格也不同。二是毛茶精制后的分级,如普洱茶熟茶分为特级、一级、三级、五级、七级、九级等,以外形为主,结合内质品质高低来进行分级。相对而言,茶叶分级依据指标单一,如果茶叶参照烟叶的分级制度,有利于建立更加科学全面完善的茶叶分级体系,有助于更好建立茶叶质量标准,为“云茶”的品质评价、价格管理等方面提供科学依据。
如何防止过度炒作,吸引更多的消费者接纳和消费“云茶”?
王兴华:
一是茶叶企业要适度营销。营销活动要秉承真实可信、积极引导、贴近民众的原则建立消费信任。二是政府营销要找准宣传点。提高当地茶叶的知名度要多样化推进,避免千篇一律的“推介会”。三是媒体要有宣传责任感。宣传要适度中肯,不要为吸引眼球做夸大其词的宣传,对茶产业发展多一点责任心。四是消费者要理性判断。消费者面对各类营销宣传活动要理性判断,尽量接受知名媒体和业界权威专家的观点,避免因个别的不当宣传导致对茶叶消费形成片面认识。
为促进“云茶”产业高质量发展,下一步我们应重点从哪些方面发力?
王白娟:
按照省委、省政府打造新时代千亿级“云茶”产业,且到2025年翻番的目标。我们提出了“3化+2翼”的模式理念和解决方案。“3化”指的是以生态化、标准化、智慧化为基础支撑,“2翼”则指的是以茶科技、茶文化为腾飞动力。
一方面,以生态化茶园建设为基础,以标准化发展为核心支撑,加强地理标志产品保护,重点打造区域品牌,做大做强传统普洱茶、滇红茶公用品牌。同时,以智慧化为动力,推动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在产业中的应用,通过数字赋能产业转型升级。另一方面,通过茶科技和茶文化这两大重要抓手,形成“云茶”品牌核心竞争力。一是进一步加大相关基础性研究支持力度,加强科研成果转化和产业推广应用。二是充分挖掘云南本土茶文化和民族茶文化资源,开展普洱茶历史演变的梳理分析,形成权威和有代表性的普洱茶文化。
目前,云南农大茶学院会同云南普洱茶文化专家及企业,共同研究打造普洱茶文化,提出“三位一体”普洱茶文化理论,即:自然之体,根本在健康;灵魂之体,关键在修炼;社会之体,魅力在多样。我们希望,通过“3化+2翼”模式,有效助力“云茶”品牌建设以及整体产业跨越式、高质量发展。
新闻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o1OsU4DS944tqLRQ5x26A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