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大饮食文化长廊
壮族的花米饭、哈尼族的炸芭蕉花、阿昌族的过手米线、德昂族的酸茶……
近日,这些少数民族美食统统出现在了云南农业大学校园的地面上,这是怎么回事?
原来,学生们用画笔将丰盛美味的少数民族美食画了出来,不仅有美味的食物,还有绚丽的民族风情,在校园里搭建起一条独一无二的饮食文化长廊。
云南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省份,在民族大融合的氛围下,各族人民就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团结友爱、共同发展。在各族传统文化的影响下,又形成了丰富多样的饮食文化。
所以,云南农业大学特别选取了26个民族的代表性饮食,将各民族的美食通过不同的画风展现在师生面前。
这次彩绘活动的指导教师杜娟介绍,除了尽量展现各民族的饮食文化元素之外,长廊的布设也颇有讲究:从同心亭旁的入口往里,依次是按照各民族在云南的人口分布多少而排序的。所以,跟在汉族火锅后面的,就是彝族的坨坨肉啦~
当天,来自园林专业、风景园林专业和环境设计专业的70余名同学,从早上9点开始,一直画到了晚上天黑,他们通过自己的巧思和设计,将中华民族优秀的民族饮食文化刻画在校园里。
民族美食画诞生记
完成这些画作可不是那么轻松的,
从构思、设计线稿、不停修改到定稿,同学们在设计和绘画的过程中,经历了被“反复捶打”。
首先是线稿的确定,就一波三折:
“少数民族风俗没有表现准确,改!” “构图不够耐看,改!” “颜色搭配不够吸引人,改!”……
同学们在头一天设计好线稿之后,就在群里和老师反复讨论、反复修改,才最终将线稿确定下来。
来看看创作中的小趣事
还没开始画画,画笔就罢工了。
等真正开始创作时,作者才发现不是那么容易,画出来的画与自己的想象有差距。
好在经历了几次“整容”后,还是有些样子了。
正式绘画这一天,同学们提着油漆等工具来到饮食文化长廊,先将地面打扫清理干净,然后根据线稿内容,用粉笔勾勒出简单的轮廓,再进行上色。
21级环境设计专业学生刘玉和伙伴画了佤族姑娘与手抓饭,他说:“最难的是调色环节。我们想调出高级灰和渐变色,这样能让佤族人物的服饰更加灵动些。”
刘玉和伙伴试了很多遍,也向老师和其他小组借鉴,才有了画作的最终呈现。
“这对我来说,不仅是一次生动的专业实践,更让我对祖国绚丽多姿的少数民族文化有了更多更深的了解。”刘玉说。
考虑到油漆的颜色选择和调色功能比较受限,不少同学及时调整思路,又用上了丙烯颜料和水粉,让画作呈现得更加鲜活饱满。
来看看实操中的小趣事
这位同学感叹只是画个地绘作品而已,却痛失了一条裤子。
这位同学感激远在家乡的爸爸都主动来担任“编外指导老师”了。
除了在地面作画,同学们还在墙面上绘了各地特色菜名锦集。
看到老师和其他同学都来这里围观、拍照、打卡,同学们觉得成就感满满,再累也是值得的。
新闻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KgE_lG920NG63pSPgyRKe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