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院部动态>>学院动态>>正文

让胸前的党徽在边境“疫”线熠熠生辉

​——热带作物学院驻村工作队纪实

来源: 热带作物学院    时间:2022年01月12日    浏览量:

QQ截图20220110124004

本站消息 云南省普洱市孟连县勐马镇东乃村、双相村、勐啊村,是绝大多数人从未听过也从未涉足过的地方,它们是祖国最西南省份最西南端的3个不起眼的小村落,从地图上看,它们位于祖国最西南边缘,与缅甸第二特区佤邦仅有一山之隔、一水之隔乃至一步之隔,是云南省374个抵边村(社区)之中的3个,被称为“抵边村”。

IMG_2674

在这3个抵边村里,我校热带作物学院的3名青年教师在那儿驻守,为边境疫情防控、强边固防、乡村振兴等事业贡献绵薄之力,他们的故事和身影应该被我们看见。

移岗不移志,直抵边境抗疫一线

3位教师是学院派驻孟连县勐马镇帕亮村、贺安村开展乡村振兴驻村工作队的队员,2021年12月,因边境地区疫情防控工作需要,根据云南省委组织部《关于向抵边村(居)民小组全覆盖选派第一书记和驻组干部的通知》等文件精神,3位教师被调整至更边远,更靠近国境线的东乃村、双相村和勐啊村分别驻守,协助边境一线开展强边固防、乡村振兴相关工作。

微信图片_20220105093222

孟连县是通向缅甸、泰国等东南亚国家和地区的重要门户,东乃村、双相村和勐啊村3个村更是地处孟连县最西南“顶端”,与缅甸第二特区佤邦直接接壤。长期以来,两国居民交流交往、通商通婚,语言相通、货币相通,很多地方甚至没有河流、高山等天然屏障,一步即可跨国出镜,跨过界碑所在位置就等同于“出国”。因地理区位边缘化、民族多元化和边疆民族地区群众文化素质偏低,长期形成的生产生活方式难以改变,造成边境地区各类违法犯罪问题突出,管控难度较大,偷渡走私、吸毒贩毒等跨境违法犯罪问题较为泛滥,也给疫情防控工作带来了极大风险和巨大挑战。

IMG_2685

当得知要前往疫情防控形势更为严峻复杂的地方,工作任务更为繁重艰巨的边境一线工作,3位驻村队员没有丝毫怨言,坚决服从组织安排,收拾好简单的行囊后就迅速投入到了新的岗位。他们的驻村工作“日志”,又翻开了新的一页。

微信图片_20220105093208

用脚步丈量边境,坚守一方平安

在他们所驻扎的3个抵边村上,最为惹眼的是沿着山峰、河流新搭建起来的一排排物理阻拦设施,从勐啊村至东乃村的边境线上,3米多高的铁丝网连成一线,绵延46.04公里,被当地人称为“钢铁长城”。在“钢铁长城”的那一边,可以清楚的看到和所驻地毫无差别的村落,说着同样的语言,有着同样的生活方式。驻村队员第一次深切体会到边境的概念以及边境的特殊性,在这里,工作和生活的法则和内容与内地不太一样。

微信图片_20220102105109

勐马镇全镇国土面积530平方公里,辖8个村委会3个社区,共有140个村民小组11059户29360人,有4个抵边村3个抵边社区34个抵边小组,辖区国境线长达73.88公里。为了做好管边控边工作,这些抵边村普遍采用一种叫“班户联建”的工作模式,将相邻的几户农户组建成一个“班”,每个班明确班长并进行统一管理,各农户之间相互监督、相互担保、互帮互助,再以班为单位划定所负责的边境线责任段,定期开展巡村护寨、网格化排查和村组治理,青壮年劳动力排好班轮流到边境一线执勤值守。

IMG_2680

在边境线、执勤卡点、村民小组,随时可见3名驻村工作队员的身影,他们与各级强边固防突击队、党员先锋队、当地民警一道,定期到边境一线“巡边走边”,在勐啊村至东乃村59公里边境线250多个抵边执勤哨点之间,3名驻村队员们与执勤队员一起走点串山、巡边巡查,和他们一起夜间巡逻,有时太晚了就在哨点住下。

微信图片_20210719165629

抵边一线自然环境复杂,哨点条件简陋,有的在江边沿着陡坡搭建,有的在山间寒风凛冽,驻村队员们说,为了抗风,他们都是穿着迷彩服,裹着棉衣囫囵睡一晚。在漫长的边境一线上,很多地方并没有路,有的地方需要手脚并用爬上去,有时队员们还要扛着锄头边走边挖,为自己开辟道路。

微信图片_20210801205814

虽然3名驻村队员来自不同的地方,有着各自不同的口音,但他们以自己的所思所想,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边民群众宣传防偷渡、防走私、禁毒防艾等各类法治知识,教育引导边民群众学法、尊法、守法,详细询问和记录进村入寨人员的行程和身体状况等信息,因当地很多群众不通汉语,有时候还需要当地人做口头翻译,但他们不厌其烦,热情耐心做好各项服务,赢得边民群众的交口称赞。

微信图片_20220102105115

到达抵边村短短一个月的时间里,驻村队员们用自己一步一步的脚步丈量着祖国的边境线,与全体边境执勤队员一道,在艰苦而又枯燥的工作环境中守着边境、守好国门,守护着人民的安全和健康。

聚沙成塔,让党徽在边境“疫”线熠熠生辉

我校热带作物学院的3名驻村队员,年龄最大的35岁,最小的仅有26岁,他们是尚且稚嫩的年轻人,却已经是边境一线强边固防和助力乡村振兴的中坚力量。他们是边境地区庞大驻村一线工作队伍中的一员,远离家人朋友,离开熟悉舒适的工作环境,到最边远的地方做着边境地区最需要的事情,他们只是普通而又平凡的人,却做着至关重要而又极不平凡的事情。

微信图片_202201071054132

在数百公里以外,在姚安,在南华,在澜沧,在盐津,在维西等地,还有许多云农人的身影在活跃在基层一线,“农民院士”朱有勇、驻村工作队员、科技工作者……他们同样常年扎根农村,用自身学识技能、辛勤汗水为群众办实事,带领乡亲们致富奔小康,在各个基层“哨点”上发光发热,他们都是值得我们看见的人。他们大多数都有一个共同的身份,叫做中共党员,他们聚沙成塔,构筑起了一个个坚实的战斗堡垒,树起一面面鲜红的旗帜,用看似微小实则伟大的行动践行使命,贡献力量,让胸前的党徽熠熠生辉。

图片 陈小龙 邝又榕 李金晶

作者:​王敬丽 邝又榕

图片:陈小龙 邝又榕 李金晶

编辑:潘伟荣

上一条:园林园艺专家团队赴姚安县推进院企合作
下一条:外语学院举办课程评价申报经验分享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