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消息 7月至8月,学校结合大学生暑期“三下乡”活动,组织实施第二届“福籽同心青春行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社会实践活动。此次有16支团队入选“福籽同心青春行”特色专项团队,其中重点团队6支,一般团队10支,给予配套经费7万余元。16支专项团队200余名师生前往云南省各州市地区的基层一线,结合专业特色开展调查研究、理论宣讲、支教助学、科普服务、科技帮扶等实践活动,教育和引领广大青年学子在追寻红色足迹、赋能乡村振兴、弘扬优秀文化、服务基层民生中提升思想认识,厚植爱国情怀,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贯穿于这堂“行走的思政课”,以青春行动践行“中华民族一家亲”的时代使命。
多支实践团队沿着边疆国门,走进红色圣地,缅怀英烈,在红色记忆中赓续团结基因。植物保护学院“‘植’守边疆,‘穗’结同心” 实践团前往元阳县冬瓜林烈士陵园,在革命烈士纪念碑前,深切缅怀为国家独立、民族解放英勇牺牲的先烈。园林园艺学院“彩墨凝边·乡境共织”实践团在孟定县开展“军民共守边疆行动”,队员们与边防战士一同巡边、参与界碑维护,在巡边中体悟“国土安全重于泰山”的责任。园林园艺学院“青春筑梦边疆行·同心共绘石榴红”实践团实地走访清水河口岸中缅国门,来到145号界桩,通过现场写生描摹和擦拭界桩,切身感受到国门的庄严、国界的神圣和边防使命的重大。动物医学院“云岭千峒·共牧兴邦”实践团前往雷牙让山参观滇西抗战纪念馆,深刻感受历史的沉重与中华民族精神的坚毅。

坚持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与民生改善协同推进,多支实践团队深入各地开展形式多样的理论宣讲、政策宣传和科学普及活动。园林园艺学院“彝乡耕智·星火筑梦”实践团在石林县农民院士科技服务站及周边乡村,开展党的二十大与二十届历次全会乡村政策宣讲活动,在牛羊交易市场开展“健康养殖科普宣讲”,分发彝汉双语的《布鲁氏菌病防控手册》,推动农业科技与传统农耕文化融合。马克思主义学院“铸牢兴边”实践团到文山州、德宏州的云南省现代化边境幸福村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相关的宣讲活动。动物科学技术学院“绿野循梦生态实践团”在红河州元阳县围绕“生态农业”“安全生产”主题开展主题宣讲。机电工程学院“红色机械洱海情·石榴籽心连古生”实践服务团在大理古生村开展科技展览和科普活动,展示了3D打印机现场制作、太阳能小车等科技产品,并向村民和中小学生讲解原理及应用前景。


通过科技助农、产业提升等多维度帮扶,赋能乡村振兴,激活乡村内生动力。热带作物学院“热青滇边实践队”深入孟连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县勐马镇胶林开展橡胶种植全链条调研,推广“斜口深割法”新技术,效率提升40%。协助村民制定《林下经济扶持申请指南》,与孟连县勐马镇签订了“橡胶产业创新合作协议”,实现校地合作“长效化”。茶学院“凤鸣茶兴·科技领绿”实践团优化凤庆县茶叶加工工艺,开发2款创新风味咖啡配方,助力滇西茶咖产业升级,并向当地茶农派发《茶树保护简明手册》,总结出凤庆县茶产业“数字化溯源”模式等一系列可复制、可推广的成功经验。动物医学院“云岭千峒·共牧兴邦”实践团,深入云南省德宏州边境地区开展科技兴农,通过可视化培训、入户调研、技术宣讲等形式,推广健康养殖与疫病防控知识,完成芒市科技服务站建设、基层培训与器械捐赠等工作,扩充宣传常见传染病知识手册、制作微纪录片,助力于持续推进边疆养殖产业升级与民族团结共兴。动物科学技术学院“绿野循梦生态实践团”在红河州元阳县,聚焦元阳县种养循环体系中粪污资源化利用及生态农业发展,深入养殖场、专业合作社和农户,提供现场技术指导和知识普及,形成了散养户牛粪资源化处理方案,帮助企业降本增效,帮助农民科学处理畜禽粪污,通过科技支农助力绿色循环农业。动物科学技术学院“烽烟映初心·青春续华章”实践团到迪庆藏族自治州香格里拉市金江镇调研民族村寨,开展科技助农,搭建 “高校—村寨”长效对接桥梁,支持助力民族地区农业生产优化。热带作物学院“福籽同心,咖香筑梦”实践团通过文献研究、实地调研、分层访谈等多元方式,深入咖啡产业全链条与民族文化场景,完成调研任务的同时,实现了专业成长与责任担当的双重提升。

聚焦非遗保护,联动地方政府、文化机构、非遗传承人,开展“非遗活态传承”行动。理学院“特色民族·情系家乡”实践队深入西双版纳哈尼族、傣族聚居村落,开展少数民族文化调研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践活动,参加哈尼族非遗传承人二艳的非遗技艺体验课堂,对滇绗草博物馆阿卡然说三、傣族章哈玉叫、召诣傣院玉康坎等传承人开展专题采访,参加非遗工坊实践,系统学习哈尼族、傣族非遗技艺、文化习俗及背后的精神内核,并通过制作短视频、撰写公众号等,宣传“中华民族一家亲”的理念。园林园艺学院“彩墨凝边·乡境共织”实践团在孟定镇下坝社区派卡组参与派卡组村容村貌整治工作,围绕“民族交融、边疆发展”主题,通过实施“墙绘创作”和“乡村闲置资源利用”,传播民族文化,让乡土韵味与民族特色在环境改造中深度融合。建筑工程学院“彩画寻踪:丽江古建筑文化保护”实践队到丽江市古城区调研古建筑彩画,开展彩画历史与保护知识科普讲座;完成纳西传统民居建筑测绘,记录丽江彩画的纹样体系、色彩配置与工艺特征,完成至少10处典型建筑构件的详细数据采集,拍摄彩画细节照片1200余张,建立典型彩画纹样与色彩数据库,填补了滇西北多民族地区彩画系统研究空白,为建筑彩画史和民族艺术研究提供重要案例。动物医学院“云岭千峒·共牧兴邦”实践团参观德宏州博物馆,深入了解景颇族“目瑙纵歌”、傈僳族“阔时节”等民族文化的深厚内涵,通过视频资料、实物展陈与场景复原,沉浸式体验多民族交融的历史与现实,深化了对祖国边疆民族地区文化多样性的理解。马克思主义学院“福籽·怒江同心”边疆实践团聚焦怒江傈僳族自治州泸水市边境幸福村,通过实地考察、访谈、问卷调查等多种方式,深入了解幸福村在特色农业发展、民风民俗传承、乡村治理等方面的现状与挑战,总结经验,发现问题,为推动边境地区民族团结进步和乡村振兴提供参考依据。

围绕“一老一小”“边疆群众”“特殊群体”等重点对象,开展志愿服务活动,把服务送到群众“家门口”,把温暖送到群众“心坎上”。园林园艺学院“彝乡耕智·星火筑梦”实践团前往石林中心敬老院,开展敬老服务志愿活动,为老人们送去关怀,在温馨互动中传递温暖。园林园艺学院“青春筑梦边疆行·同心共绘石榴红”实践团在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孟定镇聚焦边境儿童关爱,通过英雄故事讲述、红色歌曲教唱、卡通图片展示、情景剧表演、“禁毒小卫士”知识竞赛等系列互动活动,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和禁毒防艾宣传教育。热带作物学院“热青滇边实践队”为26名儿童提供学业与普通话辅导,普通话使用率从30%提升至70%,心理关怀与文化教育同步推进。

“福籽”已播撒,“同心”正汇聚,此次活动是学校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的具体实践,有力的促进了各民族间的交往交流交融,不断推动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为助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发展增添了生动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