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综合新闻>>科学研究>>成果展示>>正文

我校何月秋教授完成的研究项目通过科技成果第三方评价

来源: 科技处    时间:2017年04月18日    浏览量:

本站消息  4月16日,第三方专业科技成果评价机构——中科合创(北京)科技成果评价中心在昆明依据科技部《科学技术评价办法》的有关规定,组织专家对我校何月秋教授完成的“十字花科蔬菜根肿病生物防控技术研究与示范”项目进行了科技成果评价。这也是科技成果评价改革以来,我校第一个参与科技成果第三方评价的项目。

此次评价会的专家由中国工程院吴孔明院士、邓子新院士、朱有勇院士,中国农科院麻科所所长陈万权研究员,云南大学副校长张克勤教授,云南省植保植检站吕建萍研究员,云南省动植物检疫局主任丁元明研究员,湖北省农科院喻大昭研究员组成。

经过专家评审,认为该项目明确了十字花科蔬菜根肿病菌组成及病害灾变规律。明确了我国根肿病菌生理小种组成,其中致病力强的4号和7号为优势生理小种;创建了根肿病菌快速检测技术体系,灵敏度达103个/g土,根肿病发生的休眠孢子阈值在104-105个/g土,依据定量检测结果,可预警田间根肿病发生程度;明确了病菌在种子萌发至20天内,主要破坏主根,加重了损失;不当的集中漂浮育苗是根肿病远距离传播和迅速蔓延的主要原因;浇灌地表水是根肿病难以控制的重要原因。筛选出400多株根肿病潜在生防菌株,建立了芽孢杆菌属、溶杆菌属等为主的生防菌种库;初步揭示了枯草芽孢杆菌XF-1和抗生素溶杆菌的防根肿病机制,明确了生防菌能很快恢复土壤微生物平衡;完成了枯草芽孢杆菌XF-1和抗生素溶杆菌13-6的基因组序列分析,鉴定了XF-1菌株的抗菌活性CSN蛋白和PBT1蛋白、丰源素、伊枯草菌素、表面活性素等脂肽类抗生素,根据PBT1基因的序列,建立了根肿病生防菌株的分子标记;首次分离并证明去羟基丰源素C17、巴马汀和吩嗪类化合物对根肿病菌具有抑制活性。研制出100亿CFU/g枯草芽孢杆菌XF-1可湿性粉剂、防根肿病功能漂浮基质和丸粒化的生防种衣剂。培育出抗根肿病大白菜新品种“CR0701”和“滇白1号”,并在云南、四川、陕西等省推广应用。构建了以生防制剂及抗病品种为中心的十字花科蔬菜根肿病防控技术体系,制定了十字花科蔬菜根肿病防治技术规程,近三年在云南和陕西累计推广75.4万亩,占十字花科蔬菜根肿病重病区面积50%以上,新增产量91.74万吨,获得利润8.45亿元;少用化学药剂150.8吨,节药1131.1万元,增收节支总额8.6亿元。该成果围绕蔬菜安全生产,建立了十字花科蔬菜根肿病高效防控技术体系。工作全面系统,创新性强,总体达国际先进水平。

经专家组全面审核,与会专家一致同意“十字花科蔬菜根肿病生物防控技术研究与示范”项目通过科技成果评价。

 

图片

作者:佚名

图片:

编辑:刘勇

上一条:我校5项成果获云南省第二十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
下一条:《云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荣获“中国科技论文在线优秀期刊”一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