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综合新闻>>校园风范>>模范人物>>正文

园林园艺学院退休教师张兴旺教授为我国粮食安全提出积极建议

来源: 本站原创    时间:2009年08月31日    浏览量:

    自学校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开展以来,学校领导率先垂范、身体力行,全校师生也以实际行动积极参与进来,使得我校的学习实践活动不断推向深入,得到各级组织和群众的充分肯定和好评。近日,园林园艺学院退休教师张兴旺教授撰写了《新增千亿斤粮食  确保粮食安全》一文。校党委张海翔书记看后批示:“张兴旺老师在患病期间,仍然关心云南经济社会发展,对粮食安全问题提出了积极的对策建议和措施。兴旺老师‘开门办学’,积极探寻农业科技问题的精神,值得全校师生学习”。现将张兴旺老师文章全文刊登以供学习交流,希望全校广大师生以张兴旺老师为榜样,切实把论文写在大地上。

 

 

新增千亿斤粮食 确保粮食安全


张兴旺

 

 

    一、新增粮食战略目标
    2008年10月12日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确定的粮食战略方针和目标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始终把解决好十几亿人口吃饭问题作为治国安邦的头等大事”,并“加快落实新增千亿斤粮食生产建设能力规划”。为了实现这个方针目标,国家发改委于同年11月14日发布了《国家粮食安全中长期规划纲要(2008-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把“粮食安全始终是关系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国家自主的全局性重大战略问题”,作为《纲要》开头的领句,并细化、具体化了目标和任务:到2020年耕地保有量不低于18亿亩,基本农田保有量不低于15.6亿亩,粮食播种面积长期稳定在15.5亿亩以上,其中谷物面积稳定在12.6亿亩以上(其中稻谷稳定在4.5亿亩左右),亩均单产2010年达到325公斤,2020年达到350公斤。粮食生产能力到2010年稳定在5000亿公斤以上,到2020年稳定在5400亿公斤以上,粮食自给率稳定在95%以上。人均粮食消费量2010年不低于389公斤,2020年不低于395公斤。2009年3月8日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的《全国新增1000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2009-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重申了前述目标外,进一步提出到2020年我国粮食生产能力达11000亿斤,即在2007年粮食总产量的基础上新增粮食1000亿斤,总产量达到55000万吨,达到有史以来粮食最高水平。为了实现《纲要》定的目标和任务,云南省委和省政府作出决定,从2009年起实施粮食“百亿斤”计划,到2020年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6500万亩以上,粮食比2008年增加100亿斤(500万吨),总产量达到2000万吨以上。

   

    二、全国和云南的粮食生产现状
    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200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08年全国粮食种植面积10670万公顷(折合160050万亩),粮食总产量52850万吨,年末总人口132802万,据此算出亩均粮食单产330.2公斤,人均粮量398公斤。虽比十二年前1997年的面积、产量、人口、单产和人均粮量分别增减-5.5%、6.95%、7.42%、13.16%和-0.50%,但单产比《纲要》定的350公斤还低19.8公斤。其各年数据如表1。

          
表1   全国十二年来的粮食面积与产量

年度

     (万 亩)

  

亩均

单产

(公斤)

全国

总人口

(万人)

人均

粮食

(公斤)

种植

面积

比上年增减

万吨

比上年

增减(%

面积

比例(%

1997

169368.2

546.3

0.32

49417.1

-2.05

291.8

123626

400

1998

170681.0

1372.8

0.78

51229.5

3.67

300.1

124761

411

1999

169741.5

-939.5

-0.55

50838.6

-0.76

299.5

125786

404

2000

162693.8

-7047.8

-4.15

46217.5

-9.06

284.1

126743

365

2001

159120.0

-3573.8

-2.20

45263.7

-2.06

284.5

127627

355

2002

155836.2

-3283.8

-2.06

45705.8

0.98

293.3

128453

356

2003

149115.6

-6720.6

-4.31

43069.5

-5.77

288.8

129227

333

2004

152409.0

3293.4

2.21

46946.9

9.00

308.0

129988

361

2005

156417.6

4008.6

2.63

48401.0

3.10

309.4

130756

370

2006

158233.5

1815.9

1.16

49747.8

2.78

314.4

131448

378

2007

158295.0

61.5

0.04

50150.0

0.81

316.8

132129

380

2008

160050.0

1755.0

1.11

52850.0

5.38

330.2

132802

398

注:面积和产量,1997-2006年取自国家粮食l主编的《2007年中国粮食年鉴》,2007-2008年取自国家统计局每年发布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人口数据1997-2005年取自《中国人口统计年鉴2006》,2006-2008年取自国家统计局前述公报。

 

    据2009年1月19-20日召开的云南省农业工作会议资料,2008年云南粮食种植面积为6504万亩,粮食产量为1588万吨,全省年末人口4541万,亩均粮食单产244.2公斤,人均粮量350公斤,比十二年前1997年的面积、产量、人口、单产和人均粮量分别增加16.59%、24.85%、10.96%、7.15%和12.54%。表面看,云南粮食虽连年增产,但亩均单产和人均粮食不仅比《纲要》定的标准分别低105.8公斤和45公斤,而且比同年全国单产和人均粮量低86公斤和48公斤,就是按云南规划到2020年播种面积稳定在6500万亩,总产量达2000万吨,亩均308公斤,也仍需增加63.8公斤;人均粮食量需增加45公斤。由此观之,云南的任务比全国艰巨三倍以上。十二年来的面积、产量等如表2.

 

表2    云南省十二年的粮食面积与产量

年度

  积(万亩)

  量(万吨)

亩均

单产

(公斤)

全省

总人口

(万)

人均

粮食

(公斤)

播种

面积

比上年增减

当年

收获

比上年增减

数量

%

数量

%

1997

5578.65

31.40

0.57

1271.9

25.7

2.06

227.9

4094

311

1998

5829.45

250.85

4.50

1319.5

47.6

3.74

226.4

4144

318

1999

6063.15

233.70

4.01

1399.3

79.8

6.05

230.8

4192

334

2000

6358.05

294.90

4.86

1467.8

68.5

4.90

230.9

4241

346

2001

6508.50

150.45

2.37

1486.3

18.5

1.26

228.4

4287

347

2002

6240.90

-267.60

-4.11

1424.7

-61.6

-4.14

228.3

4333

329

2003

6102.60

-138.30

-2.22

1471.0

46.3

3.25

241.0

4376

336

2004

6237.75

135.15

2.21

1509.5

38.5

2.62

242.0

4415

342

2005

6380.85

143.10

2.29

1514.9

5.4

0.36

237.4

4450

340

2006

6405.55

23.70

0.37

1542.2

27.3

1.80

240.8

4483

344

2007

6371.40

-34.15

-0.53

1546.7

4.5

0.29

242.8

4514

343

2008

6504.00

132.60

2.08

1580.0

41.3

2.67

244.2

4543

350

注:表中数据,1997-2005年取自历年《云南省统计年鉴》,2006-2007年取自《云南省领导干部手册》,2008年取自2009年1月召开的全省农村工作会议材料。

 

从以上2表中看出,无论全国和云南,十二年来粮食总产量和人均粮量的增减,都是随种植面积的增减而增减,即种植面积增大,二者就随之增高,反之就随之降低。每年单产增加量小,既证明还蕴藏着一定的增产潜力,又证明提高单产的难度大。
同时从表1中还看出,尽管2008年全国粮食总产量比十二年前增加了6.95%,但因人口增幅比粮食的增幅大0.47个百分点,所以人均粮食反比十二年前低了2公斤,即低0.50%。因此要加强计划生育管理,防止超生,特别要严防“超生游击队”的泛滥;不然即使粮食增产了,人均粮量同样上不去。
   

 三、粮食的产需形势
    世界粮食由于连年减产,从2002年起粮价就开始上涨和出现粮荒。据联合国相关机构统计,单2007年一年粮价就比上年上涨了42%;过去三年国际市场小麦上涨181%,食品价格总体上涨83%。到2008年4月,非洲的一些国家和海地,因粮食供应不足和粮价不断上涨,出现饿死人而引发的社会骚乱,迫使海地总统撤去了雅克•爱德华的总理职务和大降了大米价格,才使群众的不满和骚乱平息下来。据测定,现今世界每年需增加粮食5000万吨(等于我国粮食总产量的1/10),才能满足供应。据新华社驻罗马记者王星桥2009年6月19日从当地发回的《全球10亿人面临饥饿威胁》专电:当日世界粮农组织罗马总部在当地举行新闻发布会,该组织总干事雅克•乌迪夫在会上说,受全球经济下滑和许多国家粮价居高不下等因素影响,今年全世界面临饥饿威胁的人口总数预计将达到10.2亿,“饥饿”问题已对世界和平与安全构成严重威胁,我们不能对当前粮食不安全的形势无动于衷。为解决粮食安全,东盟10国于2009年3月1日在14届首脑会上发表了《东盟地区粮食安全声明》,决定建立《东盟一体化粮食安全框架》,制定出为期五年(2009-2013)的《东盟地区粮食安全战略行动计划》,建立一个“10+3”(东盟10国+中日韩)紧急大米储备库和“东盟粮食安全基金”,以确保东盟地区长远粮食安全和改善农民生活水平。
   

我国粮食产量从2000年开始大幅度下降,到2004年又开始回升,直到2008年才略超过1998年的水平,达52850万吨,人均398公斤,总产量虽比1998年高了3.16%,但由于人口增长超过了粮食增长的速度,人均粮量反降低了13公斤(即降低3.16%)。正因总产量少,人均量低,不能满足消费需求,每年都要进口粮食补充。据国家粮食局资料,我国国内粮食消费总量2005年为4.98亿吨,2006年为5.08亿吨,两年缺口分别为1400万吨和1100万吨。因而这些年来,我国的粮食已由过去的净出口转为净进口,其净进口量2004年为2558.7万吨,2005年为2281.5万吨,2006年为2594.2万吨,直到2007年总产量恢复到了5亿吨后,才又转为净出口。粮食售价也由2007年初猪肉的一路上涨带起了粮食的一同上涨,据国家统计局历年发布的统计公报,其粮价比上年上涨,2006年为2.3%,2007年为6.3%,2008年为7.0%,不仅一年比一年涨的高,而且年年比同年居民消费总价涨幅高0.8、1.5和1.1个百分点。但由于我国粮食储备充裕,库存水平高过世界一倍多,所以涨到2008年夏天就基本稳定下来了。从发展趋势看,只要不出现大减产,在今后一段时间内,不会大起大落。但同样要高度重视,因为我国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国,每人一年节约1公斤粮食,就是130多万吨,如每人一年消费300公斤原粮,就够430多万人口的小国家吃一年,而400多万人口小国一年吃的粮食,只够我国人吃两天,就是世界出口大米最多的泰国,全年出口的1000万吨大米全部卖给我国,也只够我国人民吃半个月,如果我国粮食不足缺口大,是没有一个国家和地区供应得起的。所以我们一定要按照胡锦涛总书记2008年9月8日在河南省武陟县考察农业生产时对乡亲们说的去做:“粮食问题关系国计民生,关系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我们一定要把粮食生产抓得紧而又紧。”
   

 云南从1994年以来的15年中,除2002年比上年减产4.14%以外,其余14年都比上年增产,但增产量少,增幅小,亩均单产和人均粮量都比全国低,距《纲要》目标的差距更大,何况人均粮量都是原粮,还包括种子、饲料和工业用粮在内,正因如此,全省粮食自给率只有88%左右。据粮食部门统计,2005-2008四年中,就分别调入粮食186万吨、182万吨、221万吨和250万吨。按人均不低于400公斤的粮食安全标准衡量,到2012年、2015年、2020年,全省粮食需求将达到1930万吨、1980万吨、2100万吨左右,而在稳定粮食播种面积6500万亩的前提下,按2005-2007年的增幅推算,到2020年总产量达1700多万吨,供需缺口仍将达380万吨以上。因此,省委和省政府才作出了新增“百亿斤”(500万吨)粮食的决定。
   

  四、确保粮食安全的主要措施
    (一)保护土地,守住耕地。土地是生长繁衍万物之母,没有耕地就种不出粮食。我国虽号称地大物博,但因人口众多,不足世界10%的耕地却要养活世界20%的人口。这几年来全国和云南的粮食年年增产,主要靠的是扩大种植面积。但从改革开放以来,各地政府和开发商大肆占地圈地,大建开发区、工业园区、扩建城镇、开发房地产、建高尔夫球场和新建旅游景点等,土地和耕地年年锐减。据统计,全国耕地1996年为19.5亿亩,到2007年已减到18.28亿亩,11年减少1.25亿亩,年均减少1136万亩,人均耕地也由1.59亩减到1.38亩(减少0.21亩),不足世界人均耕地的40%,只相当于美国的1/8,印度的1/2,其中的中低产田又占了总耕地的2/3。全国失地农民已达4000多万,云南达40多万。后来在中央三令五申和对土地的严管严查下,虽有所好转,但没彻底杜绝,未批先占、边报达占、不报而占和“以租代征”等违法违规占地仍不时出现。更有甚者,为防止举报人继续揭发,竟捏造罪名把举报人拘捕入狱封口,如今多家媒体追踪报道的在上海工作的王帅,在网上发贴揭露家乡河南省灵宝市强征土地不给农民补偿后,灵宝市公安局就以“毁损灵宝地方形象”的罪名把其从上海拘回,关了7天强迫“认罪”保证不再揭露后才予以放出。后经记者调查,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2009年4月20日晚以《未批先占,违法伤农》曝光,证明不仅王帅揭露的不给农民补偿属实,而且该市不经报批把强行占领的1000多亩耕地包给开发商建五帝工业园区,造成已推去耕作层的耕地不能复耕,已毁掉的苹果园不能再种果树。且有的土地强征去后,不按时开发建设,造成闲置搁荒,单昆明市就在第19个“全国土地日”前夕的2009年6月25日宣布收储而逾期未用的闲置土地3万多亩,其中大部分是耕地。
   

 云南非法占地同样严重。据报道,2008年因建设等占用耕地17.94万亩,经开发复耕补充17.49万亩,仍净减少4500亩。2009年第一季度立案查处的土地违法案件就达28件,涉及土地面积1389亩,处罚款1179.49万元,行政处分5人,党纪处分3人。昆明电视台“街头巷尾”栏目2009年4月下旬两次披露昆明市官渡区矣六乡普自村第一村民小组,没经报批,也没征求村民意见,就把100多亩农田推掉建出租房,媒体去调查,村民组长拒绝采访,区上土地局到现场调查后,发文勒令停工并限期复耕,可是到了限令的最后一天,推土机和挖掘机仍推土不停,找遍全村也没找着村民组长和村长。
   

 还有,用耕地修墓之风又盛行开来。据今年“清明”节后中央和各地媒体报道,广东省汕头市潮南区仙城镇东浮山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朱镇丰,为父母修的豪华大墓,墓长150米,宽110米,占地16500平方米(折合24.73亩),且是用的高产稻田建的,而该村人均稻田不足0.2亩,即一座墓就占去120多个农民的口粮田。该村冯烈华、冯烈耀、冯烈新三弟兄,毁林30多亩,也为家人修了两座略逊于朱坟的大墓。云南省永胜县三川镇唐家村边田里新建的一座大墓,长23米,宽19米,占地437平方米(折合0.656亩)。香格里拉、丽江和昆明西山区的一些乡村,不仅随意占地扩建死人墓,而且大修“活人墓”。因此必须严格执行对土地的管理规定,“坚持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层层落实责任制,坚决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 云南省则应守住国土资源厅订的8970万亩耕地红线。
   

 (二)留足种田人,提高种田技能。粮食是人种出来的,并且要有足够身强力壮、有一定农业基础知识和娴熟生产技能的农民才能种出来,何况现今全国和云南多数地方的农业机械化程度低,多是传统的畜力和人力耕作,劳动效率低,同等面积的种田劳动力要比美、日等先进国家要多数倍。因此各地在组织农民外出打工时,一定要留足种田人。据统计,2008年我国乡村人口为72135万人,其中18岁到55岁的全劳动力,如按乡村人口的35%计,应为25247万人,当年外出打工的农民工为14041万人(其中男劳动力占64%),而这些人不仅不愿再回家种田,而且绝大多数都在想方设法把子女弄进城市,剩下务农的全劳动力只有1.12亿人,却要种15.5亿亩田地,人均达13.8亩之多,且还要搞一些农副业,怎能做到精耕细作?中国政法大学教授、法学院副院长何兵发表在《农业科技报》2007年11月27日2版上的《十年后谁来种田》中写道:去年暑假回安徽家乡调研,见“有点出息的都出去了”,种地的多是50岁到60岁的老弱病残,而进城去打工的不单他们绝大多数不再回到村里,就是他们的下一代也不会再回来种田,因此当地乡村干部忧心地问他,待这些爷爷奶奶去世了,“十年后谁来种田?”四川省南江县农业局局长王善春在《农民日报》2008年6月14日3版发表的《解决农村耕地撂荒要引入流转机制》中举的更详细具体:该县48个乡镇、522个村、2414个村民小组,13.77万农户,劳动力26.55万人。全县耕地面积422885亩。截至2008年4月底,全县撂荒耕地18831亩,占耕地总面积的4.45%。其中因种粮效益低撂荒的5028亩,占撂荒面积的26.70%;举家外出打工撂荒的8269亩,占43.91%;劳动力缺乏撂荒的3442亩,占18.28%;其他原因撂荒的2092亩,占11.11%。据报道,重庆市的合川、永川、壁山等县(市)的一些粮食产区,也因种粮不赚钱,而外出打工撂荒耕地。据统计,重庆全市撂荒的耕地占耕地总面积的10%以上。云南乡村人口2008年为3043.8万,也按1/3计全劳动力为1000余万人,全年劳务输出650万人,占农村全劳动力的65%。农业大县镇雄,全县人口135.47万,按1/3计全劳动力为44.71万,外出打工的24.2万,占全劳动力的54.13%。有文化、有能力、有劳力的都外出打工去了,在家种田的多为老弱,劳动力紧张,耕作粗放,甚至有的家庭把耕地丢荒。省会昆明和其他州(市)府城郊,也因种田收入少甚至亏本,有的农民也弃农经商或进城打工,造成耕地丢荒。因此在人多地少副业少的地方,组织剩余劳动力外出打工,以增多就业和家庭收入,是正确的和必要的,但要留足种田人,才能确保粮食增产,农民增收,农业增效。
   

 同时,科学技术在不断进步,要提高粮食单产、品质和效益,必须采用先进技术,农村20—50岁的成年人,是现阶段农村的主要劳动者和生产者,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现农业现代化和改变农村面貌的主力军,是多数农户中的家长和家庭支柱,是决定能否推广一项农业新技术、开发一个新项目和建成一项新产业的关键群。而这些人中绝大多数的科学知识、公民道德、生产技能和经营理念等综合整体素质,都与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有一定差距,特别是80后出生的农村青年,虽有一定的文化科学知识基础,但多不愿搞也不会搞农活。因此,应全面规划,统筹安排,利用乡村技术夜校或专业培训班,有计划有步骤地加强培育成年人,提高他们的思想觉悟、生产技能和经营理念,为实现《纲要》目标创造人和技术条件。
   

(三)采用“四良”措施,提高粮食单产。从目前全国特别是云南的单产和人均粮量来看,增量大,任务重,所以在全面贯彻《规划》中挖掘粮食生产潜力的六项对策时,并建矣煤靡韵隆八牧肌贝胧�BR>   

 1、贯彻良策。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开展农村改革以来,中央制定了一系列发展农业和粮食的良策。其中最突出的一是废除了束缚生产力发展的人民公社政社合一体制,实行了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农民有了经营自主权,调适了合乎国情和农村实际的生产关系,从而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和发展了生产力。二是赋予了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现有土地承包关系要保持稳定并长久不变”,使农民吃了定心丸;并“坚决守住十八亿亩耕地红线”,使生产粮食有了耕地保障。三是实行了“多予少取放活”方针,废除了农业税、农林特产税和严禁巧立名目乱收税费,对农村九年义务教育实行“三免两补”,对低收入群体实行低保,并逐步完善合作医疗,提高医疗补助,从而减轻了农民负担,增加了收入,生活和健康进一步有了保障。四是近几年来实施了农资综合直补、粮食直补、良种直补和农机具直补等国家补贴,且补贴一年比一年增多,如2008年中央对“三农”的投入为5955亿元,比头年增加1637亿元,增长37.91%;2009年投入7161亿元,又比上年增加1206亿元,增长20.25%,使农民生产有了投入。特别是对粮食实行最低保护价收购,而保护价又随粮食的涨价而跟着提高,如国家发改委去年两次公布的2009年粮食的最低保护收购价,小麦价格分别为白小麦每斤0.87元,红小麦每斤0.83元,混合小麦每斤0.83元,分别比上年提高0.10、0.11和0.11元。稻谷每100斤收购价早籼稻90元,中晚籼稻92元,粳稻95元,均比上年提高13元,提高比例为16.88%、16.46%和15.85%,解决了农民粮多难卖、价低伤农的后顾之忧。根据《决议》规定,这些良策不仅将继续执行下去,而且还要不断完善和增大补贴金额。
   

 2、建设良田。良田沃土是增产粮食的基础。据统计,我国的中低产田仍占耕地面积的2/3,按照《纲要》要求,到2010年降到60%左右,到2020年降到50%左右。为此各地都在根据当地实际,作出规划,开展以加强农田水利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速土地整治,开展土壤改良,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大量增加“旱涝保收”的高产稳产农田。云南的耕地资源面积为9116.7万亩,今后每年的播种面积稳定在6500万亩以上,能有效灌溉的高产稳产农田近3000万亩,其余都是“靠天吃饭”的无保障田。因此省里决定,在原已实施的“润土工程”基础上(把有效灌溉面积从35%提高到40%,并解决600万农村人口的饮水问题),从2009年起,每年投入100亿元,改造中低产田200万亩,10年完成2000万亩,到2020年使全省高产稳产农田达到5000万亩,实现农村人口一亩以上,从去年起各州(市)已开始开展这项工作。
   

 3、选用良种。生产实践证明,优良品种是获得丰产稳产优质高效的先决条件,如杂交稻之父袁隆平研发的杂交稻,不仅解决了三亿人的吃饭问题,而且他近年提出和实施的杂交稻“种三产四”丰产工程(种三亩田产四亩田的产量),2008年在湖南省20个县(市)实施中,已有18个县(市)每亩增产33%,在回隆县平谷坳乡平谷坳村,平均亩产750公斤,最高达950公斤,不仅实现了“种三产四”,而且达到了“种二产三”。该计划到2010年在全国推广6000万亩,届时就等于增加了2000万亩粮田。云南省农科院首席水稻专家蒋志农,用他40多年培育出的83个粳稻新品种(系),20年来在全省推广5956万亩,增产稻谷179万吨,增收23亿多元。该院粮作所水稻专家卢义宣首创并具有知识自主产权的云光106、107和109系列天然配方米,既解决了质优好吃的品质问题,又创造了粳稻亩产800—900公斤的高产,比常规稻增产近一倍左右。楚雄州农业科学院研究员李开斌选育和推广的楚粳27号新品种,在万亩示范区平均亩产773.54公斤,比当地一般品种增产35%--40%。云南农业大学稻作所育成、通过省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和具有知识自主产权的滇杂31号和32号两个杂交优质米品种,在保山市隆阳区种植,分别亩产972公斤和944.5公斤,达到和超过国家二期水稻产量和品质标准,产量和收入比当地品种分别高75%和62%。山东省莱州市农科院院长李登海育的“超级玉米1号”,亩产1402.86公斤,是一般品种的两位以上。河南农民育种家沈天明育的小麦新品种“豫麦66”和“兰考矮早八”,山东农民育种家翟延举育的玉米新品种“金海5号”,均比当地常规品种增产20%以上,且质优、多抗和适应性强,因而荣获2008年国家科技进步奖。由此可见,因地制宜地选种优良品种,就能显著地提高产量品质和效益。同时有条件育种制种的农业科研院校和管理部门,应尽量制种满足当地需要,以确保种纯质优和减少购种资金外流。
   

 4、推广良法。“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已是被公认的真理。用现代先进科学技术种植粮食作物,实行“良种良法”配套,就能显著地提高产量、品质和生产力。如水稻上推广的薄膜育秧、旱育秧,包谷定向种植,脱毒洋芋等,都收到了预期效果。云南农业大学校长朱有勇教授研究建立的“水稻多样性持续控制稻瘟病”的理论和措施,经过数年的推广运用,克服了稻瘟病的危害,使农民累计增产近40万吨,增收约50亿元。云南省农科院杨从党率领的团队创造的“水稻高产节本增效精确定量栽培新技术”,在云南海拔900—2700米地区的28个县试验示范推广8万多亩,创一亩以上小面积亩产1287公斤,百亩连片一季中稻亩产1000公斤,万亩平均亩产700公斤的新记录。《农民日报》2008年10月30日1版新华社记者冯华发表的《小虫奈我何》中报道:近年来我国粮食作物病虫害发生偏重,但通过科学防控和统防统控,单今年就从虫口“夺回粮食”800亿斤,相当于一个产粮大省的劳动成果。可见推广和采用良法的效果之大。
   

 (四)确保粮食储备实而不虚。上世纪末,朱镕基总理到一个粮食大县去检查粮食储备,县里先得到了消息,就把全县各粮库的粮食运到一个粮库堆码起来,骗朱总理个个粮库都是仓满廒盈。这样弄虚作假欺骗中央和国人的伎俩至今仍未断绝。2008年全国“两会”期间,袁隆平委员在提交的《粮库空置严重的提案》中指出:“有些国家储备库是空的,这些人虚报是有好处的,他们可以从国家拿到补贴,还可拿来存放其他东西或出租拿租金,这是很严重的问题。”会后有的媒体记者打扮成粮商,去产粮大县安徽省当涂县“购粮”,结果四个粮库的存粮总共只有2吨,基本是“空仓”。一个粮库负责人说:“这种情况全国都很普遍”(王晓东《空仓》,《文摘周报》2008年4月11日2版)。继当涂县空仓之后不久,《新京报》又揭露出黑龙江富锦九O粮库主任、管理员、过磅员、装卸工、甚至临时工等90多人,都监守自盗粮食,导致大批陈化粮不翼而飞,并虚报仓储粮量,套取国家上亿元粮食保管金。回朔到1958—1960三年中,各省 (区)向中央虚报浮夸粮食产量,因“空仓”导致全国饿死人的沉痛悲惨教训(曾庆荣著〈〈大浩劫〉〉239页,新疆人民出版社2001年5月出版),至今仍令人心惊发怵!因此一定要保国家粮食储备充足,不可有半点疏虞,对弄虚作假者,要及时严肃查处。不然,万一遇到大的灾荒和紧急用粮,那后果就不堪设想。


 


 


 

 

图片

作者:佚名

图片:

编辑:

上一条:荷兰瓦赫宁根大学劳伦斯坦学院为园林园艺学院学生颁发奖学金
下一条:关注“兴滇人才奖”评选 为我校李成云教授和李海燕校友投上一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