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消息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十九大精神为指引,在校党委和行政班子的坚强领导下,“十三五”期间,动科院师生努力拼搏、锐意进取、凝心聚力、全力以赴,学院各项工作取得长足进步。
一、党建工作
党的建设与思想政治工作得到全面加强,基层组织凝聚力战斗力不断增强,党建与业务工作有机融合、同频共振、双促双进的工作格局基本形成。按照“学科交叉融合,提升育人质量”原则进行支部建设,形成“博-硕-本”三级联动机制。充分发挥博士、硕士学术科研引领作用,每学期开展学术、学习交流会,激发本科生专业学习、学术科研兴趣,营造了良好的班级学习氛围。
启动“党员课堂”,率先制作实行“发展党员登记卡”和“入党申请告知书”,细化党员发展过程联系人、培养人的职责和分工,明确党员发展5个阶段25个步骤时间节点,加强党员发展的过程管理,确保党员的质量。
通过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党史”学习等主题教育活动,完成所有支部的达标创建,落实“干部规划家乡家”行动,认真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学院的党建工作成效显著。学生第二党支部荣获学校建党一百周年“先进基层党支部”和云南省一流党建示范党支部,并完成教育部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的申报工作。入选学校首批“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学院,新增党建项目1项。正在构建 “党员发展智慧平台”,按照“一人一档”的要求,对发展党员工作流程实施网格化,实现发展党员全过程的智慧化管理。
二、学科专业建设
党建引领学科建设,凝练研究方向。畜牧学、草学在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分别位列B档和C档;畜牧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获批国家、省级博士后科研流动站,草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获批省级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畜牧学、草学分别入选省高峰学科和高原学科。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动物营养与品质安全团队分获云南省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团队,《现代动物遗传学》《高级动物生物化学(双语)》获云南省研究生优质课程。硕士专业学位畜牧领域实践教育基地获“全国农业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教育特色基地”,为当年全国畜牧领域3个特色基地之一,为西南地区农业高校唯一入选者。
动物科学专业入选“双万计划”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蜂学专业、草学专业先后入选“双万计划”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动物科学专业在2018、2019、2020学年云南省专业综合评价结果均位列B级,2020年草学、蜂学、水产养殖学3个本科专业综合评价分别为C+、C、C-级。新增3门省级一流本科课程,1项省级虚拟教研室,副主编规划教材2部,参编省部级及以上教材4部。“基于专业质量标准创建多元协同培养动物科学人才模式的探索与实践”获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饲料生物工程》课程教学体系创建与实践”获校级教学成果特等奖。
三、科学研究
新增科研项目276项(纵向116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6项)、省科技创新团队2个、省高校科技创新团队2个、省高校重点实验室1个、院士(专家)工作站4个、省应用技术转化与国际联合研究中心1个;累计合同经费1.68亿元。培育国家级猪新品种1个、登记牧草新品种5个;“藏鸡、藏獒和藏猪低氧适应的生理与遗传机制”“云南地方猪肉品特性形成及营养调控机理”分别获云南省自然科学一等奖和二等奖;发表学术论文528篇(其中SCI收录论文82篇,影响因子10以上论文5篇),出版学术著作20部(主编12部、副主编2部);获授权专利241项(国际发明专利1项,国内发明专利22项)、计算机软件著作权7项;制定国家、省级标准10项。
四、社会服务
充分发挥党建思想引领、党员示范带头作用,以党建工作凝聚人心、增强力量,围绕畜牧经济发展需求,主动服务产业,构建“党建+社会服务”新路径。深入开展产业扶贫和技术指导服务,依托4个省级科技特派团和省级现代农业生猪、禽蛋、奶牛、肉牛、肉羊、草业产业技术体系、国家现代蜂产业技术体系和国家蛋鸡产业技术体系试验站,构建“首席+岗位+教师+学生”畜牧产业团队,赴维西、姚安、南华、兰坪等地持续开展产业帮扶,助力乡村振兴。
五、人才培养
2018年率先在学校启动实施本科生学业导师制,深入推进院企协同育人,与大北农集团、禾丰集团等国内知名企业签订了合作育人协议,2021届毕业生初次毕业去向落实率为85.56%,年底就业率达95.54%,居全校第一。新增省级优秀博士论文1篇、优秀硕士论文2篇、省大学生年度人物提名奖1人;新增省级以上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项目12项(国家级5项),学生获省级以上学科竞赛奖9项(国家级3项);本科生考研升学率逐年上升,2021届草业科学专业3个宿舍考研成功率100%,全院达2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