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消息 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切实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理论认同、情感认同,2022年8月20日至8月23日校关工委、校延安精神研究会、校团委组织学校“新农人”青年宣讲团实践队前往国家级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澜沧拉祜族自治县竹塘乡云山村开展“青春百团助百村”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

朱有勇院士与学校青年宣讲团成员在蒿枝坝院士小院亲切互动,为团队成员介绍澜沧县科技扶贫的进展与成果,为学子们答疑解惑。朱院士鼓励青年学子要学农、知农、爱农,他说:“农业一直是朝阳产业,人民的衣食住行离不开农业。国家要发展,需要一大批科学家去解决关于生产的所有问题。青年学生们要对农业充满信心,用科技力量振兴乡村。”

朱有勇院士团队带领青年宣讲团成员们参观水稻旱种基地、林下中草药材种植基地、甜龙竹种植基地、酿酒厂等乡村振兴示范项目。青年学子深入澜沧大地,学习感悟乡村振兴的伟大成就,运用所见所学所思讲好乡村振兴故事。



8月22日上午,实践团队到“全省抓党建促乡村振兴暨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科技特派团工作现场推进会”,聆听朱有勇院士《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中国工程院定点澜沧乡村振兴》专题报告,听取中国工程院院士邹学校、黄璐琦关于科技帮扶工作助力乡村振兴的建议,参观走访澜沧拉祜族自治县职业高级中学,与县职中同学们交流学习,宣讲此行收获感悟。

本次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得到了学校关工委、校学习延安精神研究会的大力支持,教授们为青年学子上了一堂“行走的思政课”。校关工委主任、校延安精神研究会会长吴伯志教授沿途为青年学子讲授云南农业发展基本情况及存在问题,鼓励青年学子热爱农业,未来将专业所学运用于乡村振兴的伟大实践中,心怀国之大我,把青春奋斗融入党和人民的事业中,在奋斗中实现人生价值。校关工委常务副主任、校延安精神研究会副会长费庆仁教授,校关工委副主任孙炎教授、付云松教授,经济管理学院关工委主任崔瑛教授从理想信念、思想道德、传统文化、科技素养等方面教育、引导同学们深刻领悟党的领导、领袖领航、制度优势、人民力量的关键作用。

此次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中,团队成员深入澜沧县观察自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脱贫攻坚取得的历史性成就,感受祖国发展变化,充分感知民族地区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青年学子倾听当地拉祜族老百姓讲述“农民院士”事迹,学习“时代楷模”朱有勇院士精神,进一步坚定信心、奋发作为,立志在乡村振兴的进程中书写“请党放心 强国有我”的铮铮誓言。

下一步,校团委将组织我校青年宣讲团紧紧围绕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在校内开展宣传教育活动,引导更多的青年学子学习“农民院士”精神,做时代新农人,积极投身乡村振兴,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实践心得、感悟:
校青年宣讲团成员孙俊薇
我们在入户调研中,听到最多的就是“感谢党的政策”、“感谢院士手把手的指导”、“感谢家门口的一条条路”。澜沧县曾是云南省27个深度贫困县之一,在党的正确领导下,在中国工程院的帮扶下,历史性地解决了贫困群众吃穿难、出行难、吃水难、住房难、上学难、就医难等问题,实现了直过民族“一步千年”的历史性跨越。这不仅是我国脱贫攻坚的伟大成果,更是人类发展史上的伟大奇迹。
身处旱稻田间,竹林深处,我们切实感受到科技对“三农”建设的深远影响。作为云农学子,我们要学习朱有勇院士“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时代楷模精神,积极投身于祖国的“三农”建设伟大事业当中,共筑伟大中国梦。
校青年宣讲团成员雷一鸣
在这次“三下乡”实践中,通过聆听朱院士及其科研团队老师们的讲解、参观科研基地、走访当地村民等活动,我真切地领悟到为什么要推进乡村振兴,如何才能推进乡村振兴等问题。坚持党的领导,运用科技力量在澜沧开展脱贫攻坚、推进乡村振兴是带领当地老百姓实现“一步千年”历史性飞跃的关键。朱有勇院士和他的团队在这片土地上躬耕不辍,行路不止,创新突破连作障碍技术难关,推广旱稻与冬季马铃薯轮作,推动多种林下中药材产业发展,培育推广甜龙竹产业,将澜沧的荒山变成了青山,又将青山变成了金山。朱院士及其团队的科技扶贫事迹让我深深震撼,也让我明白了作为一名学农人的担当和使命。未来,我将脚踏实地,力学不倦,如朱院士所期“学农爱农,从农兴农”,到祖国最需要我们的地方发光发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