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媒体传真>>报纸>>正文

科技日报:茶园里的新科技

来源: 科技日报    时间:2023年04月13日    浏览量:

山南山北响春水,唇边一缕是茶香。

眼下,是茶农、茶企、茶人一年中最忙碌也最兴奋的时节。一芽一尖间,吐露的是希望;满眼的碧绿,收获的是喜悦与富足。

在黄山之麓,围绕古徽州形成的传统十大名茶争奇斗艳;在福建、浙江,科技助力小叶种茶量价齐增;在世界茶源的西南横断山区,丰富的种质资源孕育出众多大叶种茶新品,茶也成为乡村特色产业,拓宽了农民增收致富渠道。

自主创新装备服务绿色茶产业

绿云扰扰,鸟鸣啾啾。这几天,在云南农业大学后山茶学院的茶圃里,白族、彝族、拉祜族、傣族……身着各式民族服装的师生,在茶树间穿梭,腕转眼动,满筐新茶,绘就茶山的春天画卷。

不远处,一个叫“悠悠”的机器人,和同学们较上了劲。

只见它伸长手臂,不搭架子、不登楼梯,就可以轻轻松松采到鲜叶。“从软件到硬件,‘悠悠’是我们两年多时间自主创新的成果。”云南农业大学茶学院院长王白娟告诉科技日报记者,大树茶价值高,采摘成本也高。通过深度学习,他们首创的大树茶采摘机器人,能精准采摘一芽两叶。

云南茶山,不是一般的机器人都能走。“履带式加克里斯蒂悬挂系统的设计,让它轻松拾级而上;可充电的直流电源,一次可运行五六十公里。”王白娟介绍,即将面世的2.0版机器人,还可以自动巡线、自动往返充电,机械臂也更长,进到云南普洱澜沧景迈山古茶园,采摘十几米高的千年古茶也不在话下。

“机器人采茶,干净卫生还不‘偷懒’,在夜晚的微光下也可操作,这样嫩叶能避开强光,锁住营养,茶品质更好。”澜沧县景迈山大平掌古茶园的茶农阿调告诉科技日报记者。

通过创新,让中国茶香飘世界,也是安徽农科人的心愿。

无损检测装备、高稳定近红外光谱采集法、一机多用的近红外光谱仪……在安徽农业大学,宛晓春教授领衔的研究团队,在着力构建茶树基因组学和生物信息学分析平台之余,还把多个绿茶自动化加工与数字化品控装备投入应用。

“我们的研究针对茶产业化学检测技术要求高、试剂消耗和污染大、耗时长等问题,解决痛点难点。”宛晓春介绍,目前已实现茶叶品质的综合数字化评判,建立了多种农残检测新方法,装备推广到全国1200多家茶叶企业,出口700多台套。

空天大数据赋能茶产业升级

以前“看天吃饭”,如今“卫星管饱”。

发射国内首个以茶叶品牌冠名的安溪铁观音1号、2号遥感卫星,建设基于农业大数据平台的智能虫害防治系统……“铁观音的故乡”福建安溪,成了国内最新茶科技成果的展示场。

眼下正是春茶采摘时节,位于安溪大宝峰有机示范基地又迎来了丰收季。“应用新型数字植保技术,使茶叶产量增加38%左右,还大大提高茶叶品质,每亩可新增产值3000—6000元。”基地负责人说。

“我们研发的智能虫害防治系统,源于军事对抗技术里的一个理念,通过声光电软杀伤装备,干扰、阻断害虫交配;还可以通过大数据分析处理,进行主动防御,把虫情扼杀在萌芽阶段,以减少病虫害。”福建司雷植保技术有限公司负责人万佳为记者揭秘,使用这项技术之后,可以做到化学农药“零使用”,为茶园向绿色有机发展提供了科技支撑。

“能实时显示茶园的长势,还能监测茶园的土壤成分。”数字福建(安溪)产业园管委会主任许奇树介绍,该县在国内率先布局“卫星+”,打造新型数智茶产业链,实时对全县60多万亩茶园进行遥感、监测,可精确提取茶园的近50项数据,进行茶树病虫害监测、茶园规划、质量溯源等,为全县“放心茶”茶园的管理、种植提供决策依据,有力助推新时代安溪铁观音茶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用好种质资源选育茶叶新种

3万多亩、平均海拔2400多米,云南永平县龙门乡大坪坦村拥有“离天空最近的茶园”。

在这里,不但有耐旱、耐虫、产量高的“云抗10号”,还有“佛香3号”“云茶奇蕊”等受欢迎的新品种,茶农年户均收入超过2万元,最高达到5万元。

“我们选育的新品种,在云龙、永平种植区海拔超过2500米,创造了大叶茶种植的最高海拔纪录。”云南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副所长刘本英博士告诉记者,茶种植范围的新突破,拓展了茶农致富新天地。

30余年、几代人接力,刘本英一班人创建的国家种质大叶茶资源圃,所保存的大叶茶资源种类、数量居世界第一,建成了世界茶树资源基因库基地。同时,产、学、研、用多链融合,选育了一批优良茶树新品种,助力优异种质利用和茶树品种更新换代。目前,云南省茶叶种植面积740万亩,综合产值1071亿元。

黄山毛峰、六安瓜片、太平猴魁、祁门红茶……天下名茶,安徽占半。

“茶株长势好,目前少量的病虫害不需要干预,坚持绿色防控、标准化管理,就能实现‘质’‘量’双提升。”在安徽省池州市东至县省级科技特派员创新创业示范基地,安徽省茶产业体系专家杨云秋为茶园“问诊把脉”,建议挑选扦插长势好、抗病虫害、适应性强的茶树良种,优化提升茶园。

“围绕茶园建设滞后、单产低、难抗冻等共性问题,我们开展了茶树重要功能基因发掘、种质创新、高产优质高抗新品种选育。”安徽农业大学茶树生物学与资源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韦朝领介绍,近年来,他们选育了国家级品种皖茶91、茶农98、谷雨春;联合选育的黄山白茶1号等系列省级茶树新品种,已成为消费新宠。

产业高质量发展,经营主体活力迸发。“科技+茶”,将造就更多健康特色、地方特色、文化特色兼具的茶品。


原文链接:http://digitalpaper.stdaily.com/http_www.kjrb.com/kjrb/html/2023-04/13/content_551973.htm?div=-1

图片

作者:赵汉斌、谢开飞、吴长峰

图片:

编辑:朱伯钧

上一条:昆明学习平台:云南省2023届农业类高校毕业生专场招聘会举行 2万余名毕业生与用人单位“双向奔赴”
下一条:科技日报:张福锁院士:大理古生村开讲“行走的思政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