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媒体传真>>报纸>>正文

云报客户端:推进云南老屋拯救工作

来源: 云报客户端    时间:2024年01月11日    浏览量:

老屋是有历史文化传承价值的民居,是传统村落的物质基础。拯救老屋,是守护老屋文化的共同方向。云南拥有文化内涵丰富、规模体量庞大的传统老屋资源,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正式提出实施拯救老屋行动,为进一步推进云南老屋拯救明确了新方向、提出了新要求。新时代新征程,在老屋拯救试点基础上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进程中,持续深入推进老屋拯救行动十分必要。

推进云南老屋拯救的重要意义。一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内在要求。乡村老屋是我国传统农耕文明的重要载体和活化符号,也是中华古老文明的基本表现和时代印记。拯救老屋行动是赓续农耕文明、推进现代乡村文明、增进文化认同的必然要求,更是在当前农业农村工作领域和现代乡村文明建设中全面践行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具体体现,能有效引领乡村文化发展。二是保存传承乡村老屋文化的重要手段。老屋是亘古绵延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民间民俗文化的重要体现,反映了乡村文化变迁和创造性发展。推进老屋拯救是保存各式各样具有历史遗存价值的乡村老屋肌体,和传承传扬以老屋文化为载体的中华优秀传统农耕文明的重要手段,根本在于守护农耕文明和乡村文化的“根”和“魂”。三是乡村文化振兴的动力所在。老屋是不可再生的宝贵文化遗产,饱含着深厚的传统智慧。推进老屋拯救、加强老屋保护、传承老屋文化、开发老屋资源,不仅能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能,更能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进乡村文化自信自强提供活力。

云南老屋拯救面临的困境。一是底数有待摸清。云南老屋数量规模庞大、形式样态丰富,零散分布在广大农村地区。从总体看,云南老屋的具体数量、建造风格、拯救价值、位置分布等尚未全面摸清,尚未建构起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老屋大数据库。二是保存形势堪忧。云南大多数老屋以纯木质结构干栏式建筑和土木混合结构为主,易受自然环境的影响,同时受现代都市建筑文化、人口外迁、乡村集体经济相对落后等多重因素冲击,普遍存在年久失修、破损严重、空置闲置、管理不善、产权不清、保护意识薄弱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老屋的保护传承和活化利用。三是拯救经费有限。云南老屋拯救经费主要依靠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立项项目投入和老屋所在地政府和产权所有人共同筹资,缺少其他经费来源渠道,加之修缮维护成本高、自主利用率低,造成村民自主投入意愿不高、社会力量投入薄弱、社会公益捐助有限,难以形成可持续的多元经费投入机制。四是开发利用单一。目前云南各地主要采取乡村旅游连片开发的形式,形成了围绕老屋文化的乡村旅游业态。但是,老屋开发利用形式单一、收益不高的现实问题依然存在,文旅深度融合、研学一体、产教融合、游购娱结合等多样化地开发利用新业态、新领域培育不足。

推进云南老屋拯救的具体路径。一是摸清底数。开展全省老屋资源普查,全面摸清全省老屋资源基本数据和整体现状;充分利用现代数字技术,构建资源大数据库,分门别类、动态多元、立体综合呈现全省老屋资源现状。在数据摸底排查的基础上,依照文物保护有关法规,对老屋的文化价值、产权状况作分析判定和保护认定。二是强化经费保障。将老屋拯救经费适时纳入同级年度财政预算,为老屋拯救提供基本经费保障;积极争取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支持,加大对云南老屋拯救项目立项资助和帮扶力度;发挥市场机制,吸收社会力量设立老屋保护基金、直接出资等多种形式参与老屋修缮保护;通过税收优惠、奖补等激励措施,引导民间组织、个人捐资捐助;积极协调联动金融机构,通过专项贷款、贴息贷款、投融资平台等为老屋拯救提供金融支持。同时,也要广泛动员,引导产权所有者积极出资出力自主修缮。三是加强修缮保护。尊重老屋本体价值和当地老屋文化传统,采取符合地方民俗文化特色、现代居住条件需求、群众精神文化诉求的原则和方式,完善周边配套公共基础设施。同时,引进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等有关老屋修缮保护的专业力量,支持老屋拯救方案设计、修缮保护、安全隐患评估、防灾救灾系统及相关配套措施。四是加强开发利用。坚持走文旅融合新路子,切忌“大拆大建、重复建设”,培育研学一体、产教融合、休闲娱乐、游购并举,以及文旅周边新业态、新领域;充分利用滇沪、滇粤、滇闽合作机遇,借鉴先进地区老屋拯救的经验,高规格高定位高水平推进老屋开发利用。五是健全工作机制。各级地方政府要系统思考、全局谋划,成立老屋拯救工作领导小组,组建工作专班,提供组织保障。各级文旅、农业农村、住建、乡村振兴等部门要适时协同编制老屋拯救专项行动计划,建立健全乡村老屋保护管理相关政策措施和老屋收益分配机制,分阶段、有步骤、可持续地开展拯救老屋行动。各级宣传部门、新闻媒体要加大老屋拯救宣传力度,引导更多的社会力量和产权所有者积极参与老屋拯救。

[作者分别系:云南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云南人才市场正高级经济师;本文系“2023年度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科普项目‘茶山·古道·老屋’(项目编号:SKPJ2023016)”阶段性成果。]


原文链接:http://ynrb-h5.yndaily.com/#/detail/paper/113605_paperid_113605

图片

作者:余亭蓉、李增华

图片:

编辑:朱伯钧

上一条:中国日报:意大利教育工作者和专家到云南交流访问
下一条:云报客户端记者:云南农业大学建成中国首家咖啡发酵专用微生物菌种资源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