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综合新闻>>校园风范>>模范人物>>正文

毕生献稻——纪念恩师中国杂交粳稻开创者李铮友教授

来源: 稻作所    时间:2018年04月11日    浏览量:

我的恩师云南农业大学李铮友教授是我国杂交粳稻育种研究的创始人,也是我国杂交稻育种的先驱之一。

李铮友教授于1965年开始杂交粳稻的育种研究,并于1969年育成我国第一个水稻细胞质雄性不育系——粳稻红帽樱不育系。率领团队育成了我国第一个杂交粳稻恢复系,并于1973年与杂交籼稻同期实现“三系”配套,为我国粳稻杂种优势利用奠定了遗传材料基础。由于他施行开放育种,滇型不育细胞质及其它育种材料为其它省区广泛引用,为我国多个省区杂交粳稻的育种研究提供了很好的种质材料,例如近些年华东地区呼声很高的“籼粳交”杂交稻——涌优序列杂交稻品种便是基于滇型雄性不育细胞质选育成功的。

李铮友教授及其率领的团队对我国杂交水稻的发展及云南水稻科技的进步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于1978年荣获我国首届全国科学大会的个人奖和集体奖。他创建的滇型水稻株型模式,为我省粳稻摘去低产的帽子,通过株型改良选育高产品种奠定了基础,并于1983年率领协作组育成并审定了株型优良的高产品种——滇榆I号,该品种在1983年创造了1014.14公斤/亩的粳稻单产世界记录。继而又率领课题组在1994年育成了高产杂交粳稻品种榆杂29,亩产创造了1108.5公斤杂交粳稻世界新纪录。

李铮友教授还是香软米育种的开创者,在上世纪70年代,率先利用国际稻(IR系列)对云南地方传统软米品种进行杂交改良,在上世纪80、90年代率领协作组育成并通过审定的首批香软米品种滇陇201、滇屯502等,这些至今仍然是我省优质米生产的主要品种,也是遮放贡米等优质品牌的大米生产暂时难于替代的品种。还通过举办滇型杂交水稻协作组海南冬繁培训班,为云南水稻科研生产培养了大批人才。

作为李铮友教授的一名学生,我经常会回想起来与他交往的点点滴滴。当自己面临课题选择的上时候,李老师经常给自己出主意。例如,我刚回国时,面临的问题就是科研课题的选择。他指出虽然滇型杂交水稻已在育种上有了进展,但是许多理论问题不清楚,其中一个就是滇型杂交粳稻的恢复基因定位,还是空白。刚好,自己博士学位就是研究野败型杂交水稻恢复基因的分子定位。为此,我申请获得了省科技厅的重点基金项目,开展了滇型恢复基因的研究,通过研究,首次明确了滇型杂交粳稻恢复基因的分子位点。

当面对困难时,李铮友教授会鼓励我们,要不断创新克服困难。在1999年、2000年的时候,由于育成的个别滇杂品种存在致命的缺点,使滇型杂交粳稻品种的名声大受伤害,云南的滇型杂交粳稻品种在生产一亩的应用面积都没有。可以说滇型杂交粳稻水稻掉进了低谷,我们也感到灰心。但是李诤友老师鼓励我们,要找到问题的根源,采取措施,选育更好的品种。在他的鼓励和指导下,我们育成了优质高产的滇杂31、滇杂32。这两个品种在2004年、2005年创造百亩连片平均亩产达950公斤的世界记录,提前超过农业部第三期超级稻的产量指标。滇杂31由于抗逆高产,增产显著,至今仍在云南贵州许多地方种植。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优质米的需求巨大。李老师就建议我们水稻育种要以满足人民需求为目的,要开展优质杂交稻的选育,在李老师的建议和指导下,我们开展了优质杂交粳稻品种的选育,育成了云南首个香米杂交粳稻品种——滇禾优34。该品种米饭香,口感润,很受水稻种植农户和稻米消费者的喜爱。李老师鼓励我们将滇型杂交粳稻在全国更多地区推广。根据李老师的建议滇型杂交粳稻现在不仅在云贵川粳稻区、籼粳交错区种植深受农民欢迎,获得成功示范推广。还在湖南、湖北、陕西等省的籼粳交错区、粳稻区得到示范推广。特别是近年育成通过审定的香型软杂交粳品种滇禾优34在陕西汉中作为优质稻品种深受当地有关部门和农户的欢迎。李老师历经50多年的滇型杂交水稻育种研究为我们不仅留下了宝贵的种质材料,更有丰富的精神财富。

李老师虽然由于疾病原因不能下地行走,但是每次座轮椅到了田边,看到水稻就非常兴奋。在病床前,向他说许多事情,他基本都不动心,但是,当讲到水稻,尤其是滇型杂交水稻时候就很激动。特别是当他手里抱着稻穗的时候,更是显示出幸福满足的样子。这就是我的恩师——李诤友教授,毕生贡献给了水稻。今天,虽然滇型杂交粳稻已得到了国内外水稻同行的普遍认可和高度关注,但是作为李老师的学生,我感到自己身上负有李老师的期望。今后自己要不辜负老师的期望,更好的发扬李老师勇于创新、踏实为民的精神,为滇杂作出自己的贡献。

虽然李铮友先生离开了我们,但是他及老一辈的滇型杂交水稻育种人的贡献并不只是对当时,也为我们后人留下了丰富的水稻种质材料和精神财富。我们作为李老师的学生既要继承和发挥好李铮友教授等前部留下的水稻育种种质材料,更要通过创新作出新的成绩。

图片

作者:谭学林

图片:

编辑:马俊美 刘勇

上一条:一生挚爱水稻——纪念李铮友老师
下一条:资源与环境学院教师范伟获第十六届霍英东教育基金会“青年教师基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