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综合新闻>>校园风范>>模范人物>>正文

一生挚爱水稻——纪念李铮友老师

来源: 稻作所    时间:2018年04月11日    浏览量:

2018年4月4日,曾与我们朝夕相处、共同奋斗的李铮友老师,因病医治无效,永远离开了我们。李老师的忽然离去,让我在这个刚过去的清明时节,感念万分——这些天稻作所门前的苦楝树繁花满枝,淡淡清香感觉微凉、淡淡忧伤落满心房…总想说点什么。

与李铮友老师因水稻结缘于1985年,当时我还是一名学校农学系大三的学生。在选择毕业实习课题时,我有幸参加了高原水稻高产机理研究项目,开展“滇榆1号”高产生理规律的研究,测定不同时期叶片叶绿素和光合效率等,印象十分深刻。

高原粳稻品种“滇榆1号”之名于我而言如雷贯耳!该品种是李老师株型设计育种的成功范例——为适应云南高原粳稻区特殊的生态环境和栽培模式,20世纪80年代他独创的“羊脚马尾”粳稻株型育种模式,即根部像羊脚要紧凑,植株像马尾要松散但不披软,也是当前国内外专家推崇的理想株型。1983年,“滇榆1号”在云南大理试验单产达1024kg/亩,创造了粳稻一季单产世界记录。

1986年,我大学毕业留校稻作所工作。期间,国内福建农大杨仁崔老师等、华南农大张桂权老师等,日本京都府立大学天野高久等水稻专家来校进行合作研究,我都有幸参与学习。由于“滇榆1号”具有粳稻高产株型特性,使其成为省内外粳稻品种选育的核心基础材料,云南先后培育出合系、楚粳等一大批粳稻优良品种。

在选种季节,每到周末李老师(时任副省长)就亲自带着我们在田间选种,告诉我们为什么要这样配组和那样选择,亲本的特性他如数家珍。拿“滇榆1号”来讲,用台湾的粳稻科情3号是因为其广适广亲和,是桥梁品种;用云南的籼稻元江因远紫米是为提高品质等。李老师拿着厚厚的组合记载本,一边选、一边念、一边教、一遍咀嚼着籽粒,很享受的样子,使我们这些初学育种的弟子,终身受益。

1994年,李老师率团队利用“滇榆1号”不育系(A)组配的“榆杂29”在云南宾川试种单产达1108.5kg/亩,创造了杂交粳稻世界高产记录。承蒙稻作所恩师和前辈们的培养和厚爱,我的第一篇科研论文“籼粳杂交水稻榆杂29的选育与应用研究”1996年发表在《杂交水稻》杂志上。撰写过程中,李老师为我详细解析了“榆杂29”双亲的选育经过和育种思想,“利用国内外不同生态稻区的优异资源组配,通过籼粳交等方法创制遗传背景丰富的种质,是实现粳稻杂种优势突破的重大法宝”。“榆杂29”的育成,使滇粳杂育种成为国内外粳杂育种的一面旗帜、一棵标杆。1995-1997年,现场观摩“榆杂29”示范的国内外专家纷至沓来,无不赞叹。

1998年3月,在李老师和师常俊老师的举荐和支持下,我到韩国岭南大学自然科院大学院留学,在职攻读博士学位,做野生稻、杂草稻和栽培稻的系统进化研究。1998年,韩国导师徐学洙教授邀请李老师和师老师访问韩国嶺南大学,考察韩国农村振兴厅和密阳、水原水稻试验站等。我们白天考察、讨论“统一型”水稻品种的特性,晚上李老师和我们聚在一起看武打片。让我感到,李老师的情怀侠肝义胆、刚柔并济。

我在韩国学习期间,李老师还专门为我带了他的两本著作,一本是1980年出版的《滇型杂交水稻》,另一本是1990年出版的《滇型杂交水稻论文集》。李老师培育的滇型细胞质不育系类型很多,包括滇1型至滇10型,记得他告诉我应用上各型的特点和组配的基本原则。另外,我拜读了李老师关于“云南栽培稻种的系统分类”“云南籼粳亚种杂交育种”“中矮杆软米品种选育”等论文,也学习程侃声先生的云南稻种资源研究和籼粳判别六性状法则等。经过比对,更使我对云南的水稻科学大家李铮友老师肃然起敬。

李老师有太多的科学思想和奉献精神值得我们学习。遗憾的是,2010年后他的身体每况愈下。但他心心念念的仍是稻田,即使没有后辈们的搀扶他也要下田。2013年,他坐着轮椅去元阳基地看稻。2014年,他坐着轮椅到学校寻甸大河桥农场基地和富民基地看稻。看稻后,他和滇杂团队吃农家饭,啃玉米、嚼花生米、喝瓜豆汤,非常快乐满意。大家还为他庆祝80岁的生日。对他而言,金灿灿的滇杂穗子是最好的生日礼物,他坐在轮椅上微笑着,是所有人的莫大的幸福…

水稻是他一生的挚爱,天堂里稻花飘香、稻穗金黄,愿李老师一路走好!

稻田稻花稻种半个世纪呕心沥血创粳杂

从教从研从政六十余载爱国为民谋福祉

李铮友老师千古!

图片

作者:陈丽娟

图片:

编辑:李莉 杨亮 刘勇

上一条:民革中央任命为我校张乃明教授为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委员
下一条:毕生献稻——纪念恩师中国杂交粳稻开创者李铮友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