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党的政策用大白话讲给农民听、给留守儿童讲故事放电影、将所掌握的农学知识手把手教给农民、探访独居老人……2021年暑假,云南农业大学组建了83支“三下乡”社会实践服务团队,深入基层农村,开展了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同学们在实践中历练,用实际行动激扬青春理想,彰显青春力量。
用心传递希望
对于云南农业大学“社工之家”社团的戴世玉来说,在他和10余名伙伴走进文山州一所中学以前,以为只是一次普通的爱心支教活动,但他们发现学校的孩子跟其它孩子“不一样”:他们暑假不回家,男生和女生分开管理,一些孩子有明显的情绪问题,那是一所青少年不良行为矫正学校。
12岁的小林(化名)母亲出走、父亲酗酒,他在父亲的教唆下参与了偷盗,来到学校后,小林几乎不与人交流,将自己与外面的世界隔绝开来。戴世玉和文山州当地一家青少年事务社会服务中心的专业心理咨询师一起来到小林身边,陪伴他、疏导他,共同制定了长期帮扶方案,等支教学子返校后,专业社工和心理咨询师会继续跟进小林的个案。
戴世玉和伙伴们设计了许多团体活动,带着这些孩子一起玩,还给他们普及法律知识,讲“外面”的新鲜趣事。孩子们把戴世玉叫做师兄,一下课就围着他讲故事。“这些孩子普遍家庭条件不好,缺乏父母的管教,走了歧途,但是他们仍旧渴望去了解这个世界,眼睛里充满了向往和期待。”戴世玉说。
“家教服务中心”的志愿服务团队去了红河州泸西县金马镇新坝村,他们不仅积极做课题调研:当地学生的课外知识接收程度。还住进一所小学,在那里生火做饭,平时就召集村里的孩子来学校开展活动,讲故事、看电影、普及生物多样性知识。
志愿者还为孩子们安排了文化馆、博物馆之旅,那天,志愿者和孩子们一直从8点玩到16点,回来后不少孩子仍一直追问团队负责人李京津以后还会不会再带他们去。“很多孩子从来没有去过县城,看到他们萌生出对科技、历史的浓浓兴趣,我们想争取以后每年都来,因为想在孩子们心里埋下种子,让他们为了自己的梦想去努力。”李京津说。
政策文件“活了过来”
在此次“三下乡”社会实践服务活动中,不少团队都开展了理论宣讲,同学们的演讲形式各异,有的是通过广播、网络,将所宣讲知识送到几百里之外的地方;有的是在田间地头碰到干农活的村民,拉完家常就开讲了;还有的同学在走访村民家的过程中,就临时召集起一个“小小宣讲会”。
这个暑假,18级农学本科的陈杜娟来到澜沧县竹塘乡篱坝村,积极走村入户作宣讲。一天,陈杜娟召集了10余位村民,来到一户农户家,和大家聊起来。“现在对我们农民的政策真是好啊,有知识的人来帮助我们,给我们发免费的苗,教我们种植,娃娃们都能赚钱啦,我就在家安心养养老了。”现场一位70余岁老人首先打开了话匣,她的回答使陈杜娟受到莫大的鼓舞,于是便用方言开始了宣讲,虽说是宣讲,但更像是一次交流反馈,农民把自身实际和国家政策联系起来,频频点头附和,那一刻,陈杜娟仿佛看到手里的政策文件“活”了过来。
来自大学生艺术团的张鹏飞参与了“新青年·新主播”的4小时直播宣讲,听众是德宏州部分中学生、机关干部等。如何让宣讲更接地气,听众都能听得懂,张鹏飞和伙伴做足了功课,不仅将专业的词语变得更口语化,还将德宏州的独特人文风情放进了宣讲内容里,拉近了与听众之间的距离,当天共有17000余人收看了直播宣讲。
将思政课搬进社会实践场景中
社会实践活动结束了,同学们回到学校进行了梳理,总结活动得失,分享心得与感受,也为来年的活动筹谋蓄力。
李京津说自己毕业后想成为一名西部计划志愿者,在志愿服务这条路上一直走下去,因为每每想到支教孩子的朴质和善良,更坚定了自己“让青春在志愿服务中闪光”的信念。
陈杜娟总是回味自己在新农村里看到的景象,那些独特绚丽的乡村文化展示,还有支教学校里一张张孩子的脸庞,“拉祜族孩子是按照生肖来取名字的,所以很多男孩都叫同一个名字,很多女孩也是,这真是矛盾又美丽。”通过社会实践活动,陈杜娟说,自己更爱云南这一片热土了。
在张鹏飞的心里,传承优秀文化是中国青年该有的担当。现已自己创业的他,特别喜欢电影《我和我的家乡》里“神笔马良”的故事,他说,愿意和伙伴们一起运用所学,像创造出稻田画的“马良”那样,为乡村振兴积极贡献自己的力量。
在云南农业大学团委书记李杰庆看来,实践出真知,历练长成人,学生在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中,结合专业知识,主动深入基层社会,服务家乡,不仅充分展现了当代青年学子的青春风采,更是将思政课搬进社会实践大舞台的生动表达。作为农业类院校学生,深入农村更容易激发同学们的三农情怀,在理论与实践转换的过程中,练就本领,磨练品格,让他们逐渐成长为怀揣家国情怀的追梦青年,立志用青春报效祖国。
新闻链接:https://wap.peopleapp.com/article/rmh23604622/rmh236046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