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冈山大学校园里,人工繁育技术孕育的映山红打破花期桎梏;湖南农业大学油菜试验田中,五颜六色的彩色新品种油菜花竞相开放;上海应用技术大学黄色花海旁,师生科研团队探讨萱草产业链新模式。这些扎根于校园的“芳菲”,早已突破园艺观赏的边界——它们是农业院校实验室里的育种技术,是理工科团队研发的花卉“芯片”,更是文科师生书写田野调查的鲜活注脚。当科研创新融入传统种植,当实验室成果对接田间地头,高校“校花”正以多元姿态绽放出乡村振兴的万千气象。...
近日,中国首条“土豆米”生产线在云南省昭通市巧家县马树镇土豆米加工厂投产,实现薯类杂粮主食化、加工技术产业化。研发团队负责人中国科学院院士、高分子物理化学家吴奇表示,“这不仅是我国第一条把新鲜马铃薯变成干燥大米的生产线,也是世界第一条。属于我国自主创新技术。”土豆学名马铃薯,是继水稻、小麦、玉米之后的第四大全球粮食作物。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马铃薯生产国,产量多年居世界第一。土豆米聚焦植物多糖、蛋白复合体系的高水分挤压重组技术研发,...
2025年3月5日是全国第62个“学雷锋纪念日”、第26个“中国青年志愿者服务日”。当天,云南农业大学理学院学生第四党支部和学院青年志愿者协会到昆明市盘龙区落索坡小学开展了“弘扬雷锋精神,探索科学奥秘”科普志愿活动。本次主题科普志愿活动是理学院2025年“走进科学”系列活动的第一期。从实验设计、药品准备到讲义制作、现场组织讲解,均由理学院学生第四党支部化学专业的学生独立完成。教室内,一场趣味科学小实验——“日落柠檬茶”...
近日,云南省旱地优质稻技术协作组技术培训会在普洱市墨江县召开。由中国工程院院士、协作组组长朱有勇领衔,联合全省16个州市35个重点县的140余名协作组专家和农业科技骨干,为打造“高原粮仓”注入创新动能。会议期间,协作组专家围绕旱地优质稻栽培技术、病虫草害防控及品种创制等关键技术开展专题培训,16个州市35个重点县围绕任务分解、地块落实、科技网格化管理花名册落实、土地备耕、品种选择、农资招标采购、存在的问题及下一步工作建议等进行汇报。...
云南农业大学动物科学技术学院依托国家级教改项目,开展“新农科背景下边疆地方高校动物科学专业改造提升改革与实践”,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以培养政治坚定、素质过硬、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己任,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融入办学治院各领域、贯穿教书育人全过程,成效显著。凝心铸魂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学院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积极完善辅导员、学业导师制度,充分发挥主题党团日、...
云南大理的初春,春水潋滟,万物勃发。在湾桥镇古生村的田间,村民何利成仔细查看秧苗的情况。新一季高原软香米“洱海留香”破土而出,在暖阳下泛着生机。洱海,是云南第二大高原淡水湖。何利成家世代居住在洱海边,年少时他就随父亲一同捕鱼,见证了洱海的水丰鱼跃,也经历了湖区生态恶化后带来的阵痛。“1996年,洱海暴发全湖性蓝藻。那时候,我们在洱海边上,心很痛。”何利成回忆道。大理人痛定思痛,下定决心保护“母亲湖”洱海。...
2024年5月12日,央视《新闻联播》播出新闻“不断开创新时代思政教育新局面”,对云南农业大学引导学生在田间地头解民生、治学问,厚植爱农情怀的做法予以肯定。近年来,云南农业大学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以“农民院士大讲堂”为引领,推动思政课高质量发展,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培养更多知农爱农新型人才。办好“农民院士大讲堂”2024年10月14日,一堂以“和平与守护”为主题的“...